跳到主要內容

安老服務不應廉價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29日 06:35
2015年06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爆出劍橋護老院惡待老人家,不但全城嘩然,更令社會重新關注,到底年輕一代有否好好照顧老人家?另一邊廂,退休的企業家張瑞霖認為,社會不應將全部安老責任都扛在納稅人身上,他相信本地長者其實有足夠財富,理應可享用基本照顧以外的優質服務。於是他3年前成立社企「尊賢會」,對準一班富有的長者,深信社企從中亦可發掘商機。


尊賢會成立於2012年5月,主要是派員工到社區中心等地方,為長者舉辦「快樂椅子舞」及「精叻操」等活動,兩者均是經過職業治療師證明,是對長者身心有益。尊賢會最初由張瑞霖與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共同創辦,雙方各出100萬元,股權對分五成,並無大股東之分。


張瑞霖曾經有份創辦另一社企「黑暗中對話(香港)」,用3年已經足以回本,反觀遲了兩年才成立的尊賢會,前途卻比黑暗中的路難行得多。


推商業模式 老人不再是「包袱」

「尊賢會有嘗試擴張,但收支平衡不到,因為安老行業中,有許多資助,也有很多免費資源……東華三院、保良局可能提供每小時19元的上門服務,比最低工資還要低,你根本沒法做下去,市面上的補貼非常重,令許多商營機構無法收取合理價錢。」


雖然孝敬長者是中國人的美德,但配上現代的市場經濟學,卻是令每個國家都頭痛的包袱。「我希望找到一個商業模式可以自負盈虧,我們認為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因為安老服務不應該全部由政府負責,香港是富庶社會,長者有能力買到超越基本照顧身體需要的服務,但不應由納稅人去做。」張瑞霖認為社企之道,正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尊賢會就是為了長者提供優質的安老服務。


一般人印象中的安老服務,可能只是基本起居飲食,但張瑞霖指出,現時80歲的長者是曾經走難的一代,身上本來財富不多,即使有,也會極力留給下一代使用,而張瑞霖看準的,就是現時開始退休的長者,亦即上世紀戰後40至60年代出生的嬰兒潮。這批「準老人」經歷過香港的黃金時期,比上一代甚至下一代都還要富有。


要令長者由現行的廉價基本服務,改用較為高價的額外服務,張瑞霖承認其中是有接受過程,要令長者發覺原來付錢後得到的服務是會更加開心。


鼓勵富裕長者付出 減納稅人負擔

老闆出身的張瑞霖發覺香港租金貴得驚人,卻取巧地人肉「送外賣」,出外舉辦健康活動,大幅降低成本。「我們會外派年輕同事到社區中心、長者中心等,變相不用與所有中心『爭客』,因為我們不是中心,任何人都可以邀請我們,所以我們的服務收費可以變得很便宜,因為毋須背負租金。」他指出,由於每項活動都要向老人家分攤費用,例如每位長者每次玩椅子舞要付出約25元,若計上租金成本,太貴的話就無老人家願意參加。雖然尊賢會初期錄得虧損,但前年的30多萬元收入,到去年就跳升近3倍至120萬元,張瑞霖期望今年收入再創高峰。


這位企業家亦招數多多,例如2013年電影《狂舞派》興起時,他致電電影公司邀請演員及編舞師推廣椅子舞,吸引媒體報道。「當時《狂舞派》是免費幫手,我們雖然不獲捐款,但社企是可以運用許多社會免費資源。」那次活動是冰山一角,尊賢會平日只有6名全職員工,核心義工就有十多名,若遇上大型活動,義工人數更多達200人。


運用其他社會免費資源助宣傳

「社企與中小企的分別就在於我們有許多義工。雖然大家知道我們也是商業經營,但我們目的不在賺大錢,我們賺錢目的是為了營運,其實我們是要解決社會問題,尊賢會要解決的,就是安老問題。」張瑞霖一邊敲着桌子,一邊解釋:「因為我們有這種公益心,所以可以吸引這麼多人來做義工,這是與中小企不同的。」


張瑞霖當初在內地設廠搞食品包裝,卻在50歲時驗出患有腦瘤,要開刀動手術,也要休養大半年,被逼將自己從營營役役的工作之中抽身出來。「休養的時候就思考自己想做甚麼,這些都是平日忙碌時不會去想的。」最後張瑞霖決定回饋社會,於是在2008年及2012年分別創立黑暗中對話(香港)及尊賢會。


明報記者

[鄭智文 社企新天地]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