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祥談教育﹕插班IB課程注意事項多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30日 06:35
2015年06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在街上偶遇女兒就讀幼稚園時的同學家長,每每談及子女們的就讀情况,其他家長都羨慕筆者女兒快完成五年的小學階段,可以一條龍升上原校中學部,而他們的子女則要經歷一個「派位主要講分數」的無奈處境。所以筆者的朋友中,便有家長在子女念五年級時,報考蔡繼有學校的六年級中學部插班,如果能成功插班,便可避免參加本地的升中派位,接着進入六至八年級的初中階段,九至十年級的高中階段和報考英國IGCSE課程,之後便可繼續在原校升讀十一、十二年級的IB課程。


對於蔡繼有學校的學生來說,六、九和十一年級,是三個不同階段的開始,同時亦是外來生考入中學部插班良機,否則於其他年級插班,便要追回其他同學已經開始的課程,更難適應。對於由小一開始直升上來的,由於課程連貫,他們自然能更適應高年級的學習課程,但對於外來插班生來說,他們便要思考能否銜接插班後的課程。


須以英普與老師溝通

中學部教授的課程不再主要由班主任負責,取而代之是專科專教,即不同科目由不同專科老師來教授。對主流學校的學生來說,學校早已是專科專教,故適應問題不大。到八年級時,學生須和五年級一樣,寫結業論文,故他們必須學懂寫論文的技巧。另外,學校老師的母語主要為英語及普通話,故學生亦必須以英普和他們溝通。


至於九、十年級的課程,和本地新高中課程有點相似,他們要選擇科目來應考IGCSE,而修讀的科目,則會影響他們到十一、十二年級IBDP課程的選科,間接亦影響到升大學時能否報考某些學系,因為IGCSE較接近主流的傳統學術教學,故本地學生如中英能力良好,理應較易由本地的中二、中三課程,銜接到蔡繼有學校的九年級。


IB未必考獲好成績

而本地主流的中四或中五學生,便可考慮插班至十一年級,但是學生實際上能否銜接,並能在IBDP課程中考得好成績,便要視乎他們本身是否有良好的語言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至於家長之所以期望子女棄新高中而轉投IB陣營,主要是認為學生較易考取優異成績,用來報考大學。也許以數據來看,IB考生確能考獲好成績,但以筆者觀察及對IBDP課程的理解,可能是這些考生從小就接受類近IB教育的模式來學習,故更能掌IBDP的要求,所以便給一般家長錯覺,以為在IBDP較易考取好成績,但事實並非這樣。


由此可見,要把子女由本地主流教育轉至IB模式的學校,家長必須詳細考慮以上原因,亦要視乎子女本身的能力,當然,子女最終能否在IBDP考取好成績,亦沒有必然保證。


作者簡介﹕本科專研IT,曾任教多間大專院校,自女兒入讀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後,愛女心切,轉攻IB

文﹕邵海祥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