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旗下項目獲獎無數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02日 06:35
2015年07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港訪問發展商談的多是每呎建築成本多少,樓盤售價等問題。與張裕能做訪問,卻猶如和藝術家或哲學家聊天,視角更廣闊。他說台灣的一般發展商,可能3個月便已完成樓盤設計,但大隱走的是「藝術建築」路線,要用心體會規劃,隨時花上兩三年也未完成設計,成本也會遠超行家。「我們不去計較這個,總是上心如何才做到最好,我們相信,只要做到最好,便會有回報。」


不計成本 只求做到最好

事實上,張裕能的努力和心力絕沒有白廢,多年來旗下項目獲獎無數,比如在北京發展的「當代MOMA」,便在2009年獲《時代》和《商業週刊》分別評選為「世界十大建築」和「中國新十大建築奇觀」。大隱在淡水紅樹林保育區旁興建的一系列「藝術建築」,其中的「海納川」獲全球最權威建築網站ArchDaily於2011年選為台灣唯一報道項目,在「海納川」旁的另一項目「藍海」,其頂層38樓原來是張裕能的居所之一,在去年獲《華爾街日報》評為「世界頂尖風景之一」,同一報道中獲選的,還有港人熟識的九龍站凱旋門一個位處極高層,飽覽維港海景的單位。


張裕能表示,他一直認為得到一塊好地,如建了一幢不合期望的建築,不單是一種浪費,也是對周遭環境造成了「污染」。他說,大隱在「藍海」不遠處興建和開售中的新樓盤「大隱豐盈海」,不單位要做到建築大師柯比意所說的﹕「建築是生活的容器」,而是再進一步的做到大隱一直秉承的原則:「建築是幸福的容器」。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