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終於看完了韓少功的《革命後記》,韓少功是我最喜歡的大陸作家之一。他既有民間草根的經驗,但不抗拒西方的觀點,看事情能夠保持一些遠距離的客觀,實在很難得。《革命後記》一書中,韓少功指出很多坊間對文化大革命看法的謬誤,其中包括:
1. 宮廷化:聚焦毛澤東,把歷史寫成一部領袖史。這裏隱含的邏輯是:如果毛澤東的位置換了別人,文革就可能不會發生;毛澤東發動文革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認知錯誤。這兩點都不是客觀事實。
2. 道德化:毛澤東是感到大權旁落,為了奪回權力,不惜策動運動,於是把中國推入萬丈深淵。政治人物也是人,因利益、面子或意氣而與人發生摩擦,稀疏平常……但說毛澤東曾『大權旁落』,活在中國的人恐怕打死也不會相信,尤其是在文革之初,劉少奇及鄧小平等已被邊緣化的情况下。需要奪權是被壓在社會階級鬥爭中的弱勢群組,而不是毛澤東。
大家習慣將文革的參與者分為工農階級、知識分子、舊地主和資本家。反派應該都是工農子弟,但韓少功提醒我們:文革中最勇猛的反對派,很多都是出身不好的知識分子或資本家子弟,他們的勇猛其實就是希望奪回失去的權。
鬥爭無可避免
此事令我聯想到香港近年來見到的爭拗,雖然很多都掛着正義旗號,其實背後都是爭權。我嘗試將不同衝突中的兩派對號入座,將他們界分為掌權的和希望奪權的,當中牽涉到經濟上的流動性、土地市場、消費市場、特首的造皇者,甚至中央和香港的關係:(見表)
總結一句,擁有權力的人和缺乏權力的人之間的爭鬥,是任何社會和任何政治制度都無可避免的。民主社會縱有千百萬個壞處,歷史證明它是權力轉移時損害性最低的政治制度。 當參與競爭遊戲的人知道自己有機會勝出或被替代的時候,無論他們是在野或在朝都會趨向中庸。 反對派要考慮到自己有一天也會坐在執政的位置時,罵人做事都會比較「接地氣」。
[張宗永 翼之聯想]
1. 宮廷化:聚焦毛澤東,把歷史寫成一部領袖史。這裏隱含的邏輯是:如果毛澤東的位置換了別人,文革就可能不會發生;毛澤東發動文革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認知錯誤。這兩點都不是客觀事實。
2. 道德化:毛澤東是感到大權旁落,為了奪回權力,不惜策動運動,於是把中國推入萬丈深淵。政治人物也是人,因利益、面子或意氣而與人發生摩擦,稀疏平常……但說毛澤東曾『大權旁落』,活在中國的人恐怕打死也不會相信,尤其是在文革之初,劉少奇及鄧小平等已被邊緣化的情况下。需要奪權是被壓在社會階級鬥爭中的弱勢群組,而不是毛澤東。
大家習慣將文革的參與者分為工農階級、知識分子、舊地主和資本家。反派應該都是工農子弟,但韓少功提醒我們:文革中最勇猛的反對派,很多都是出身不好的知識分子或資本家子弟,他們的勇猛其實就是希望奪回失去的權。
鬥爭無可避免
此事令我聯想到香港近年來見到的爭拗,雖然很多都掛着正義旗號,其實背後都是爭權。我嘗試將不同衝突中的兩派對號入座,將他們界分為掌權的和希望奪權的,當中牽涉到經濟上的流動性、土地市場、消費市場、特首的造皇者,甚至中央和香港的關係:(見表)
總結一句,擁有權力的人和缺乏權力的人之間的爭鬥,是任何社會和任何政治制度都無可避免的。民主社會縱有千百萬個壞處,歷史證明它是權力轉移時損害性最低的政治制度。 當參與競爭遊戲的人知道自己有機會勝出或被替代的時候,無論他們是在野或在朝都會趨向中庸。 反對派要考慮到自己有一天也會坐在執政的位置時,罵人做事都會比較「接地氣」。
[張宗永 翼之聯想]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