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區諾軒﹕七一人數以外的意義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03日 06:35
2015年07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以往七一遊行後的討論,常拘泥於人數多寡,甚至曾就點算方法是否科學有過一番爭論。今年雖不再質疑人數,但重點不過是放到人數比以往減少而已(如見《明報》昨頭版標題「遊行人數大跌九成」、「歷來第三低」)。筆者認為,政改否決後的七一,反而是一個好時機,容讓我們跳開人數框架的掣肘,尋找人數以外的意義。


今年遊行人數下降,事前並非不能料到,回顧每年民陣遊行數字, 2010年由2009年的7.6萬減至5.2萬人、2005年更由53萬降至2.1萬人,凡政改表決年的七一,人數均較往年下跌。但是公民社會組織擺放的街站,一年比一年多,團體擺放的街站由東北、三跑、性別議題等等到傘後落區深耕的團體,幾乎囊括了社會關心的民生議題,以及政府缺乏關注的小眾權益。遊行也成為政黨、公民社會與市民溝通的「接點」:他們費盡心思製作宣傳品,向市民介紹他們的理念,他們也從市民的捐款與反應,得知市民的想法,甚至支取營運團體一年的經費。


政改過後,正當大家也在說民主派和公民社會應該着力於民生議題,與親政府陣營角力,街站的訴求,恰好證明很多團體已準備好為不同的民生議題打拼。七一遊行亦非純粹表達對政府不滿的寒暑表,在一場大型運動過後,一次「接點」,賦予了議題推動者重新上路的機會。


政治運動總有疲憊之時,參與者自會思考參加遊行能否達到自己希求的功效。人數固然是重要指標,但不代表它便代表遊行的一切。不久將來,面對高鐵超支、三跑上馬,關心我城發展的市民,要走出來者,終歸會再走出來。至於把修改《基本法》和遊行人數掛鈎,或是借故批評主辦者種種的評論,其實相較這麼多用心做事的團體,主辦者渺小得多吧,太誇張了。


作者是民主黨中常委、南區區議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