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慧燕、袁瑋熙﹕後雨傘的公民社會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04日 06:35
2015年07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雨傘運動以至政改表決之後,民主之路、公民社會應何去何從,有不同論述。蔡子強先生日前在《明報》撰文,認為更大規模的佔領運動不會出現,原因之一是儘管雨傘運動鞏固了部分年輕人的民主信念,但是如此壯大的雨傘運動卻未能達成訴求,致令不少年輕人理想幻滅,產生政治無力感(註一)。黃之鋒形容街頭運動已到頂,民主陣營資源不久將耗盡(註二)。然而,即使民主運動的未來綱領和路向還未清晰,公民參與仍然有持續趨勢。我們日前撰文(註三)已指出,雖然今年出席六四紀念集會的人數從近年高位回落,但是參與人數仍遠超2009年前的數目。而且,根據我們在集會現場的問卷調查(註四),59%的受訪者為29歲或以下的年輕人;另有20%受訪者是首次參與集會,當中又是以18至24歲年輕人為主。這反映了六四集會在爭議聲中以至在雨傘運動落幕後仍具號召力,甚至能動員年輕人。


六四集會承繼和延續過往的社會動員

那麼,六四集會會否是雨傘運動後的一種承繼過去集體行動、延續抗爭的方式?為此,我們的問卷調查探究了六四集會參與者的公民社會參與,特別是他們在雨傘運動的取態和經歷,從而比較他們對六四集會的取向,分析兩者之間是否有線性聯繫,以此初探雨傘後的公民社會。


調查發現,受訪者參與集體行動的經驗頗為豐富,有八成曾參與雨傘運動以及七一遊行,逾半數也曾參與由民間自發、類近佔領的「反國教科運動」(表一)。這調查結果與我們在雨傘運動期間的結果相近(註五)。值得注意的是,曾參與雨傘運動的受訪者比率(84%;共481人)比曾參與六四集會、七一遊行還要高。再加上雨傘運動及是年六四集會分別動員了相當的新血,可見在動員組織方面,六四集會有着承繼及延續集體行動的效果。


另外,大部分六四晚會參加者沒有參與任何組織(76%),只有少數人參與宗教團體(5%)、民間組織(4%)、工會或專業團體(3%)及政治團體(2%),反映了社會動員一如以往,仍得依靠個人關係網絡(如朋友、同事、同學)。但值得注意的是,年齡組別和職業頗能解釋公民社會組織參與率。18至24歲的年輕人(31%)以及學生(31%)的公民社會組織參與率比整體受訪者的參與率為高(表二),相信原因之一是不少學生均有參與學生組織,的確受訪者參與學生組織的比率(12%)遠比其他組織為高。


六四集會參與者在雨傘運動的參與

調查結果不單發現絕大部分六四晚會參與者曾參與雨傘運動,也發現近六成曾參與雨傘運動的受訪者曾在佔領區留守過夜,以非傳統的抗爭方式積極投入佔領運動。18至24歲的年輕人曾有留守過夜的比率(67%)比其他年齡組別為高,其次為25至29歲組別(66.7%),而根據我們前文的分析,在2009年後參與六四晚會的年輕人,正是今年以至是往後六四晚會的基本盤;而視參與六四晚會為「延續雨傘精神」也以29歲以下的年齡組別為高(註六)。


那麼是什麼因素驅使他們參與雨傘運動?結果顯示「爭取符合國際標準普選」政治訴求是參與主因(84%),這與我們在雨傘運動期間的調查結果相符(註七)。稍不同的是,「爭取改善民生」訴求在雨傘運動調查結果裏敬陪末席(3%),在是次調查卻排列第三(64%)(表三)。曾參與雨傘運動的受訪者大多自認為中產階級或中產階級下層(71%),近半是居住於自置物業(54%)、私人樓宇(44%)。他們的背景大致與雨傘運動調查的受訪者背景相若。事實上,在雨傘運動期間的深入訪談中,受訪者分享他們面對「向下流」的民生困境,並將民生困境歸因到政制問題。在爭取民主普選運動的當下,受訪者傾向強調政治訴求驅使他們參與。在民主運動之後的調查裏,受訪者不免強化改善民生的動員因素。因此,我們仍然可以理解雨傘運動的參與者,着重爭取落實民主公平的政治制度,以此作為徹底社會改革的關鍵。「爭取香港民主」(73%)成為受訪者參與六四晚會的主因,僅次於「平反八九民運」(80%)。團體組織的動員並非受訪者參與雨傘運動的原因(特別是「受泛民號召」結果是負數),這也符合上文談及的香港公民社會的特性。


雨傘運動的訴求最後未能實現,超過九成的受訪者(94%)歸因於特區政府,其次是中央政府(87%)。「參與群眾」(-54%)、「運動領導」(-34%)、「泛民政黨」(-19%)的結果是呈負數。可見,受訪者仍對雨傘運動的參與者、領導,以至運動本身有相當的認可,未能實現民主普選並非集體行動的不濟,而是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阻撓。


小結

透過分析六四晚會的參與者構成、動員因素、取態等,可見它相當程度上承繼和延續了集體行動。在某程度上,它甚至可視為雨傘運動的一種延續——動員後雨傘年輕世代,爭取落實民主普選。特區政府以至中央政府依舊是集體行動的抗爭對象。雨傘運動之後,集體行動模式會否轉移,傾向「激進」、「勇武」?我們將在下文作初步探討。


註一:蔡子強,〈破局之後:不再石破天驚,但卻大江東去〉,《明報》,2015年6月11日,A38。


註二:〈滙點:原罪背後8——民主回歸的終結?然後呢?〉,《立場新聞》,2015年6月12日。


註三:鄭煒、袁瑋熙,〈在本土與普世之間的六四〉,《明報》,2015年6月13日,A32。


註四:我們分別在維園和港大集會現場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合共訪問576人(維園505人,港大71人),回應率為84%。


註五:鄭煒、袁瑋熙,〈後雨傘運動:告別政治冷感的年代〉,《明報》,2014年11月29日,A32。


註六:同註三。


註七:同註五。


作者陳慧燕是香港公開大學研究員,袁瑋熙是牛津大學博士候選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