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剛過去的星期二是香港七一回歸假期,筆者認識的一些人「例牌」的賀節節目自然是示威大遊行。不過,今次主辦單位說只有4.9萬人參與,警方則指不足2萬人,與2003年的50萬人上街相比,跌了九成有多。同一時間有報道指根據中國結算公司的統計,內地股民總數已經超過9000萬,超過截至去年底中國共產黨共8780萬的黨員人數。
2003年令國際矚目的大遊行,政治人物會說是因反對23條立法,才讓50萬港人上街。其實筆者認識不少當年有參加遊行的朋友,他們說是因董特首在1997年香港回歸後,碰上亞洲金融風暴,卻推出「八萬五」,以至樓價跌六成多,跌了接近7年,一度有逾10萬個負資產家庭,導致百業蕭條,失業率逾8%,中產的有樓家庭受盡苦果,燒炭新聞無日無之,激起民憤,一有政治人物振臂一呼要示威,那管是否反對23條,便一湧上街以發泄不滿。
結果呢,董特首在2003年七一後不久便以「腳痛」為理由下台,換了曾蔭權當特首,他見過鬼怕黑,在任時停建停售居屋,更一度停止賣地,之後以勾地制代替正常賣地,以收緊樓宇供應來托起樓價,之後又走到另一極端,樓宇供應斷層,樓價破了九七年高位,近年更愈升愈瘋狂,不說豪宅呎價可以挑戰10萬元,就連新界二手公屋,呎價也高達1萬多元……
梁振英上台後 房屋供應量漸增
雖然梁振英上台後樓價續飈,年輕人也因買樓難而怨氣很重,但相信與2003年受盡樓價大跌之苦的中產相比,其痛苦難以相比,所以一旦少了激動人心的政治議題,要再召集50萬人上街也極不容易(不計那些滿是水分的遊行統計)。
說到梁振英,上任後確是努力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雖然阻力重重,但也開始漸見成效,他早前便指來年的私人住宅供應可接近2萬伙,為10年來的新高,也高出近年10平均供應量的七成以上。
事實上,根據美聯的統計,過去4個季度政府賣地(包括兩鐵一局等供應)可興建20,450個住宅單位,遠高於之前三年賣地的平均供應(由10,555伙,增至13,774伙,再增至15,930伙,圖1),這些土地供應的增加,也預示香港的房屋供求緊張情况將會得到紓緩。
住屋實際需求或存水分
不過,筆者日前邀請了專業投資者兼知名財經專欄作家周顯作《湯文亮會客室》的嘉賓,他認為就算住屋單位增加,也是具欺騙性,因為住宅落成量雖然多了,但不少是極細面積的單位,實際落成住宅樓面可能是少了,若以平均每單位計的面積更是「縮水」。他說,一個1000呎住宅單位,如分開起10個100呎單位,看似供應量增加了,但這只是數字遊戲,居住在一個100呎單位,怎可和居住在1000呎的單位相提並論!
周顯說的「數字遊戲」,有一定道理。其實,很多時一些「大數字」可以吸引眼球,卻又很多時會有水分和誤導性,就以最近政府開售2100多個單位的新居屋,認購登記時有接近14萬人入票,於是大家都說反映住宅實際需求強烈,開售時要一Q清袋無難度,居屋入票成績更成為代理和業主吹噓後市必升,可趁機加價的理由。殊不知到居屋揀樓時卻滯銷,說明當初入票抽屋居的,原來不少是見到人抽,覺得自己不抽很蝕底,但當真箇抽到前籌時,卻又是嫌三嫌四,更有人直接不去揀樓,原來所謂實際需求,也是可以存在水分的。
內地「雙降」 內房受惠
又如文首提及,內地股民急升至逾9000萬個,較全國的共產黨員人數更多,但股市卻偏偏在股民數字爆燈時急跌,可見人多不一定好辦事,尤其是投資市場,不論股市或樓市,當人人都瞓身,便可能正正是最危險的一刻。
近期內地股市由高位急挫,「阿爺」終於按捺不住要急急救市,如上周六便同時宣布「雙降」——降準兼降息。不過,內地股市暫未因雙降而止跌,其實近月央行已多次降準及減息,而尤其連續減息,卻已對內地樓市有所幫助,一來按揭息率相應下調(圖2),內地人買樓的興趣似見恢復,交投有見底迹象(圖3),內地發展商也開始重新較積極買地,以至成交地價有回勇之勢(圖4)。
明報記者 陸振球
2003年令國際矚目的大遊行,政治人物會說是因反對23條立法,才讓50萬港人上街。其實筆者認識不少當年有參加遊行的朋友,他們說是因董特首在1997年香港回歸後,碰上亞洲金融風暴,卻推出「八萬五」,以至樓價跌六成多,跌了接近7年,一度有逾10萬個負資產家庭,導致百業蕭條,失業率逾8%,中產的有樓家庭受盡苦果,燒炭新聞無日無之,激起民憤,一有政治人物振臂一呼要示威,那管是否反對23條,便一湧上街以發泄不滿。
結果呢,董特首在2003年七一後不久便以「腳痛」為理由下台,換了曾蔭權當特首,他見過鬼怕黑,在任時停建停售居屋,更一度停止賣地,之後以勾地制代替正常賣地,以收緊樓宇供應來托起樓價,之後又走到另一極端,樓宇供應斷層,樓價破了九七年高位,近年更愈升愈瘋狂,不說豪宅呎價可以挑戰10萬元,就連新界二手公屋,呎價也高達1萬多元……
梁振英上台後 房屋供應量漸增
雖然梁振英上台後樓價續飈,年輕人也因買樓難而怨氣很重,但相信與2003年受盡樓價大跌之苦的中產相比,其痛苦難以相比,所以一旦少了激動人心的政治議題,要再召集50萬人上街也極不容易(不計那些滿是水分的遊行統計)。
說到梁振英,上任後確是努力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雖然阻力重重,但也開始漸見成效,他早前便指來年的私人住宅供應可接近2萬伙,為10年來的新高,也高出近年10平均供應量的七成以上。
事實上,根據美聯的統計,過去4個季度政府賣地(包括兩鐵一局等供應)可興建20,450個住宅單位,遠高於之前三年賣地的平均供應(由10,555伙,增至13,774伙,再增至15,930伙,圖1),這些土地供應的增加,也預示香港的房屋供求緊張情况將會得到紓緩。
住屋實際需求或存水分
不過,筆者日前邀請了專業投資者兼知名財經專欄作家周顯作《湯文亮會客室》的嘉賓,他認為就算住屋單位增加,也是具欺騙性,因為住宅落成量雖然多了,但不少是極細面積的單位,實際落成住宅樓面可能是少了,若以平均每單位計的面積更是「縮水」。他說,一個1000呎住宅單位,如分開起10個100呎單位,看似供應量增加了,但這只是數字遊戲,居住在一個100呎單位,怎可和居住在1000呎的單位相提並論!
周顯說的「數字遊戲」,有一定道理。其實,很多時一些「大數字」可以吸引眼球,卻又很多時會有水分和誤導性,就以最近政府開售2100多個單位的新居屋,認購登記時有接近14萬人入票,於是大家都說反映住宅實際需求強烈,開售時要一Q清袋無難度,居屋入票成績更成為代理和業主吹噓後市必升,可趁機加價的理由。殊不知到居屋揀樓時卻滯銷,說明當初入票抽屋居的,原來不少是見到人抽,覺得自己不抽很蝕底,但當真箇抽到前籌時,卻又是嫌三嫌四,更有人直接不去揀樓,原來所謂實際需求,也是可以存在水分的。
內地「雙降」 內房受惠
又如文首提及,內地股民急升至逾9000萬個,較全國的共產黨員人數更多,但股市卻偏偏在股民數字爆燈時急跌,可見人多不一定好辦事,尤其是投資市場,不論股市或樓市,當人人都瞓身,便可能正正是最危險的一刻。
近期內地股市由高位急挫,「阿爺」終於按捺不住要急急救市,如上周六便同時宣布「雙降」——降準兼降息。不過,內地股市暫未因雙降而止跌,其實近月央行已多次降準及減息,而尤其連續減息,卻已對內地樓市有所幫助,一來按揭息率相應下調(圖2),內地人買樓的興趣似見恢復,交投有見底迹象(圖3),內地發展商也開始重新較積極買地,以至成交地價有回勇之勢(圖4)。
明報記者 陸振球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