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古老明信片 紙中珍藏舊香港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04日 21:35
2015年07月04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回歸中國快廿年,雖然主權有變,不變的是,香港人一直在這小小的城市中為生活及理想而奮鬥。昔日努力耕耘的光景,除了透過舊照片或錄像保留下來,不少也被印製成明信片。在收藏家眼中,這些明信片都是瑰寶,收藏價值非常高,因為當中包含的不止是昔日風景圖像,還有文字書寫、日期、郵票、郵局印鑑等等珍貴的年歷資料,從中可窺探過去歷史的變更。


1840年首張明信片值38萬

有歷史資料及拍賣行紀錄的全球第一張明信片,是1840年一張有手繪畫像的卡片,由英國小說家Theodore Hook買回來,然後貼上一枚1英國便士的郵票寄回給自己。它亦創下明信片拍賣的最高價紀錄,2002年在London Stamp Exchange拍賣會中以31,758.75英鎊(約38.4萬港元)拍出。


而全球第一張由郵政局發行的明信片於1869年面世,由奧地利郵政局發行。隨後明信片漸漸流行整個歐洲,原因是當時寄信郵資非常昂貴,郵局遂發行已蓋印章、郵資較便宜的明信片,供平民作書信溝通工具之一。早期的明信片設計非常簡單,沒有圖像,只印上一些字句或標誌,例如國徽、萬國郵聯(當時多國組織的郵務體系)等。至1890年代,歐洲興起印有圖畫的明信片,不再只限以單純文字與標誌傳遞信息,讓收件人可透過圖像更了解發件地的風土人情。


1879年 香港首發無圖明信片

至於香港第一套明信片何時出現?據明信片收藏家唐卓敏表示,香港為了加入萬國郵聯,於1879年4月1日發行香港郵局的官方明信片,共有兩款,黃色的三仙及藍色的五仙,只印上英國皇家徽號、「香港」、「萬國郵聯」及「在此面只准書寫地址」等字樣,背面沒有圖像;亦不像外國的明信片般已把郵資蓋章印在卡上,要自己貼郵票。發行一年後,才改由印刷時印上郵資蓋印。19世紀後期,有商家開始僱用畫家在明信片畫上香港題材的圖像,至1898年,印製相片的明信片開始在香港發行。


1900至1914年間,收集明信片變成世界潮流,明信片發行量達高峰,收藏家稱之為明信片的「黃金時期」。唐表示,收藏明信片非常簡易,放入相片簿中,然後存放在乾爽地方即可,當然要避免陽光或室內燈照射,以免卡片變脆及褪色。


印舊街舊樓稀有 價值更高

明信片在eBay上的價格,很多時與內容有關。譬如香港街道及樓房照片的明信片,會比只有漁船的維港價值更高,因為港口的明信片較多,以街道及樓房作背景的相對少,舊住宅區就更少。而如果相中的街道及區域是鮮有拍照的,如舊深水埗、九龍城等等,其價值會比商業中心中環或尖沙嘴的街道更高。


【收藏攻略﹕未曾郵寄 保存較完好】

香港歷史明信片在eBay十分搶手,曾有一張1930年代跑馬地的照片明信片,叫價0.99美元,最後以1111美元(約8600港元)成交。唐卓敏表示,明信片收藏大致分為兩類﹕曾郵寄和不曾郵寄。沒郵寄過的明信片保存度較高;有郵寄過的則有郵票、郵局印章及日期,然而圖像可能受損。


明信片細分可再分四類﹕建築物、街道、民生百態及歷史事件(如戰後等),有些收藏家又或用地區、專題、印刷技術及出版商來分類。其實方法由收藏家自訂便可,多看拍賣資料及有關收藏書籍,可幫助了解其稀有度。


【唐卓敏惜「紙」如金 藏品包括賣身契】

唐卓敏是香港收藏家協會現任會長,也是發起人之一。他表示會員以明信片愛好者居多,其他藏品也是以紙品為主。他家中有一系列明信片,題材包括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抗日戰爭、二次大戰等等;其他紙品收藏還包括郵票、車票、軍票、煙仔紙、各式帳單、文件、證件、照片、海報、地圖、賣身契等等。唐卓敏著有《香港歷史明信片精選》1993年(合編)、《香港日佔時期》1995年(合編)及《香港明信片(1890's-1940's)》2012年(合編)。


文﹕簡一鋒

編輯﹕屈曉彤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