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健吾﹕地區工作的本義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04日 06:35
2015年07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常聽人說,雨傘運動後,區議會選舉是戰場。你知道,什麼叫地區工作嗎?


地區工作是什麼呢?最近,我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某天,在面書看到周諾恆君上傳一張民協的區議員,人稱南哥的衛煥南區議員的傳單,題目是「鍥而不捨解決露宿者問題」,內容描述欽州街有一條天橋,曾經有一些露宿者聚居,現在為了「解決露宿者問題」,衛議員就請市民聯署,向政府有關部門申報,指居民有一段時間沒有使用天橋,將來也不會使用,所以請政府短期內封橋,長期要拆橋,以免露宿者再霸佔天橋。


在黃昏的電台節目中,跟衛議員及他所屬的政治組織民協的超級區議員馮檢基聊天,他們當然做足功課。衛氏說,露宿者問題向來是他們區內的問題,本來天橋上有4名露宿者聚居,他們已經安排他們上樓,問題算叫解決。


但是,看那張傳單,明顯地就是希望要拆走那條天橋,以免露宿者再回來。網民讀了傳單,都會問:難道趕走露宿者,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嗎?


到了欽州街一次,看了40分鐘。那天橋,真的沒有人在用。因為天橋下,已有交通燈。天橋上,也如衛議員的傳單所言,有一些合理措施,防範露宿者再次霸佔天橋。當然,所有人都不會說,一條沒有用的天橋上,為什麼要放一些像橋墩一樣,霸佔橋面空間約三分一的花圃。這麼用心做綠化,是做給什麼人看的呢?


再訪問一下當區的街坊,好幾個人說,這天橋,都是拆了好。為什麼?原來,早陣子天橋上發生過火災,又有露宿者聚居。對當區居民而言,衛議員做得真好。因為,拆走天橋,是那幾個我在欽州街遇上的居民的意願。議員,只是反映居民的訴求。任憑你局外人看了傳單,覺得議員的呼籲行動有趕走露宿者之嫌。但,對議員來說,選民要什麼,他們就要給什麼。選民覺得天橋是他們的麻煩,看到天橋就令他們想到不快的事情,拆之而後快,對現實的香港人而言,就是「做到嘢」。


這就是民主選舉的遊戲規則。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下至區議員,上至立法會,大家都以討好粉絲為己任。無辦法的,立法會選舉在比例代表制下,只要手執百分之7至8左右的選票,就可以入局。所以你不難發現,立法會議員都很愛提供sound bite:公民黨的議員見完梁振英,都會對記者說一句跟梁振英見面,是「無謂、無聊」。因為,不說這些,傳媒也不會報。而他們的粉絲,就是愛聽到這些。


而區議員的價值,就是有什麼能力幫居民解決問題。不論你是什麼派別,什麼政見,只要可以令露宿者不再出現,令那條礙眼的天橋被拆走,議席就來了。


有什麼選民 就有什麼議員

這些年,寫政評,做時評節目,我都會聽到不少市民對議員很有意見。建制的支持者覺得泛民「搞搞震」,泛民的支持者覺得建制用蛇齋餅粽「呃港豬」可恥。只是,我有時會想,有什麼選民,就有什麼議員。建制的支持者需要蛇齋餅粽(或各式各樣的關心和愛),議員就提供。泛民的支持者就是想有些議員入立法會擲物拉布搞局,議員就提供。議員沒有錯的。市民是客人,客人要什麼,就自然要提供什麼。這種簡單的供求定理,真的那麼難理解嗎?


經過雨傘運動後,就算公民真的覺醒了,現狀會改變嗎?深耕細作,鬥得過奉迎選民的區議員們嗎?

一想到這裏,就很沮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