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綠色生活﹕sustainable seafood撐環保海鮮 我哋有得揀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05日 06:35
2015年07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紀錄片鏡頭下,日本漁夫辛勤捕魚,但收穫不理想,漁夫慨嘆,現在的捕魚量相比祖父那一代大幅減少,而且魚的體型也愈來愈小,下一代難以捕魚為生。


近數十年,除了過度捕撈海鮮問題嚴重,有些東南亞國家,更會剷走紅樹林來養蝦,一些魚類養殖場,會以小魚來餵飼大魚。


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開始提倡環保海鮮,今年環保海鮮周有多間餐廳響應,推出環保海鮮餐單,除光顧名單上的餐廳,我們在哪裏可以買到?

超市不常見獲認證的環保海鮮出售,街市更不用說了,想支持,原來也很困難。


記得當年有機菜仍未普及,市場上難以購買,隨着市民對本地有機農夫認識加深,加上內地輸港蔬菜農藥超標時有發生,今時今日,有機菜終有出頭天,不僅愈來愈多人投入有機農業,市面亦有眾多有機菜選擇,道理很簡單,因有需求,才會有供給和選擇。


因濫捕黃唇魚絕迹

支持環保海鮮,不同支持有機菜,沒有毒菜危害健康的誘因,但若然現在仍覺得環保海鮮與我何干?答案可預計得到,若干年後,不知有多少個紅樹林消失,還有不知多少魚類會絕種。這些事,其實曾經在我們身邊發生。


我們這一代,大概沒多少人認識黃唇魚(黃鰲魚),但在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黃唇魚是香港常客,更是大澳重要魚獲,因此有大澳魚之稱,其魚鰾可製造名貴花膠而成為漁民獵捕對象,最後因遭濫捕而數量銳減,現時難得一見。黃唇魚雖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內的極度瀕危物種,亦是國家二級保護物種,但本港並無管制禁捕。極度瀕危的黃唇魚幾乎絕迹香港水域,偶然出現,最終也是死路一條,二○○八年,有漁民曾經釣得長66吋、重85公斤的黃唇魚,轉手以58萬元賣給海鮮酒家。


另一種因過度捕獲,以及生境受損而瀕危的物種——香港紅斑,早年常於飲宴中成雙成對出現,成為一道「清蒸雙紅斑」菜式。近數十年來,捕獲紅斑的數量已減少50%至95%。


20種石斑瀕危列入紅色級別

香港和內地是主要消耗和交易石斑的市場,早前香港大學調查顯示,石斑魚類持續被濫捕,一年全球捕獲最少九千萬條,而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一百六十三種石斑魚當中,有12%共20種面臨滅絕威脅。


澳洲 限制捕捉方法

每種魚,來自不同地方,評級也不同,要留意來源地。例如澳洲東星斑被評為建議食用(綠色),來自東南亞的則評為避免食用(紅色)。WWF生態足印項目助理經理杜偉倫解釋:「因為澳洲會定時監察野生數量,從而定下每年的捕捉限額,體型過小的斑不能捕捉,捕捉方法也有限制,例如用魚絲和魚鈎,而且在東星斑繁殖時間,禁止捕捉,以免影響牠們繁殖。東南亞地區,缺乏這些良好管理措拖,部分漁民用土製炸彈炸魚,除了令魚受傷,更會傷害珊瑚礁。」香港的游水石斑,近60%來自菲律賓、印尼及馬來西亞。這三個地方,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和東帝汶,有「珊瑚大三角」之稱,擁有豐富的生態價值,有多種石斑魚、全球76%品種的石珊瑚、6種海龜(全球共有7個海龜品種),超過27個品種的海洋哺乳動物,包括海豚、江豚、鯨魚及瀕危的儒艮。


非法炸魚毒魚

「有些漁民會在這些地方炸魚,甚至非法毒魚,例如蘇眉,牠們對環境敏感,難以用鈎魚的方式捕捉。漁民圍網捕捉以外, 部分更會嚇魚,趕牠們走進一個範圍,然後用稀釋的山埃把牠們毒暈。」


大海魚消失 養殖能解決?

香港人喜歡吃海鮮,單是2011年食用逾50公噸海鮮,人均海產總食用量在亞洲排第二,全球排第七。全世界面對一個共同問題,許多捕魚區域的魚類蘊藏量已被過度捕撈,有科學家推測,若不馬上採取行動,全球主要海洋魚類資源會在未來數十年內崩潰。大海的魚所剩無幾,養殖不是能解決問題嗎?事實上,發展迅速的水產養殖業亦對海洋環境構成影響,杜偉倫博士表示,「例如東南亞一些養蝦場,會在極富保育價值的紅樹林和濕地沼澤之上建立;一些逃離養殖場的魚類(例如大西洋三文魚),也有可能把養殖場的疾病和寄生蟲傳到大自然環境中;另一些養殖場會利用海洋生物當飼料,這些問題也不容忽視」。


鮮味背後的殘酷

香港的海鮮由全球超過150國家及地區進口,當你品嘗桌上美味的海鮮時,有沒有想過它的來源地?海鮮如何得來?有沒有破壞生境?是否瀕危物種?

剷走紅樹林建養蝦場

很多人以為蝦很環保,又不是瀕危物種,所以不用擔心是否過度捕撈,實情是一些投資者為牟暴利,而忽略了對環境的破壞。「例如南美白蝦和草蝦,大部分來自菲律賓、泰國、印尼等地,根據資料顯示,部分養蝦戶會剷走紅樹林而改建成養蝦場,導致世上近38%的紅樹林消失,沒有了紅樹林,便失去生態系統重要的一環。此外,在海邊養殖蝦,當中的有機廢物、化學物質及抗生素可能污染地下水源或港灣。」


待品種數目上升 再食

提倡環保海鮮的原因,並非禁絕以後不能吃這類海鮮,杜偉倫表示,「推廣環保海鮮的目的,是希望牠們長食長有,一些瀕危物種,當刻是需要保護,待它們的數量上升。例如魚翅和蘇眉,若現在不停止進食,下一代可能沒有機會食,甚至沒有機會見得到這些物種」。


不妨問餐廳 推介環保海鮮

2013年,政府的公務酬酢的菜單中,已剔除魚翅、髮菜、藍鰭吞拿魚,杜偉倫希望政府能多加紅色類別海鮮,例如蘇眉、老鼠斑、紅斑等,起帶頭作用,令人關注。他亦建議市民在餐廳用膳時,不妨多問餐廳有沒有環保海鮮推介,讓餐廳知道市民對環保海鮮的需求。


有幾環保?

被評為環保海鮮,在野生捕撈或養殖方面,要考慮多個因素,並要符合一定的評核要求:

野生捕撈海鮮

1. 海產在野外的數量是穩定、上升、下降,還是瀕危物種

2. 捕捉時會否對生態環境或生態系統構成影響,例如是否使用沒管制的底拖網捕魚方式

3. 有沒有良好管理措拖,才能確保資源能永續利用

養殖水產

1. 魚苗來自哪裏?很多魚類養殖並非靠魚類生產獲得魚苗,例如紅斑、鱔等,是野外捕捉魚苗,然後養大

2. 魚糧來源?是否過度捕撈小魚來餵魚?

3. 飼養時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例如會否過量用藥?排泄物有沒有影響周邊水體等

生態標籤

有機菜有認證標籤,海產其實也有相關認證。海洋管理委員會(MSC)及水產養殖委員會(ASC)是全球認證組織,分別為野外捕撈和養殖的水產制定可持續準則。在部分超市,小量海鮮產品可見這兩個認證。


文/ 李佩雯

圖/ 李佩雯、WWF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