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A股可救 信心難救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06日 06:35
2015年07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A股跌勢似乎未見停止,據內地媒體報道,國際務在上周六(4日)召開一行三會、財政部、國資委及主要央企負責人開會,商討對策。報道指出,「國務院高層傾向果斷強力救市」,並已經「決定暫停新股發行」,在上周五申購的10家公司,將在本周將申購款全部退還。


說過了,中國政府可以推出的救市措施都已經陸續出台,尚未推行的,政府已透過媒體放風,表示「勢在必行」。對投資者來說,這種「政府必會出招救市」的心理預期,應該可以發揮穩住股市的作用,然而從市場反應來看,這些做法通通失效。


既然國務院要「果斷強力救市」,就必須拿出更有力的措施為股市止血;但問題來了,到底中國政府以什麼標準衡量救市成功?要股市止跌回升?還是要升到哪個水平,救市才算大功告成?從6月12日滬深兩市總市值達70.9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計,到上周跌至49.63萬億元,即14個交易日內,A股市場蒸發了21.36萬億元,到底護盤的「國家隊」要投入多少資金,才可以收復20多萬億元的失地?

中國政府推出滬港通,原意是逐步開放股市,讓境外資金投資A股,壯大中國的證券市場。然而A股在當前的這一輪暴升暴跌之中,仍然脫不了政府處處干預調控的政策市模式,經過十多年沉寂之後,A股市場的「基本結構」似乎沒有變過,這種市場,很難吸引長線的穩健投資者。


難改投機重風險大印象

事實上,國務院即使救市成功,大陸股市給外界的印象仍然只是一個投機味濃、風險難測的市場,一段時間內都很難再吸引境外資金投入。


過去發生股市崩潰,很多國家都會進場「維持秩序」,但政府的角色,主要在確保股市的交易正常、券商的資金不會出問題,央行要確保金融體系有足夠流動性等。至於直接進場托市,投入資金「買起」股市,都不是「正常」的招數。A股即使被國務院「救番生」,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已大減。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