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教學語言一波三折
長久以來,教學語言一直是香港教育極具爭議的問題,有關政策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首先是1997年,在多個研究數據支持下,政府推出中學教學語言「強力」指引,將全港中學教學語言二分化——全英文教學或全母語教學 (語文科除外)。2005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報告》,當中肯定了「母語教學,學好英語」,但仍處理不了「不要在我家後園」(Not in my Backyard)的心結 ——同意母語教育理念,只要不在我校實施,最後決定維持部分學校以英語教學;也就是說,仍然維持二分法。繼而是2009年宣布「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取消教學語言二分法,改為按學校收取成績前列40%的學生人數,開設不同數目英文班或中文班。到最近教育局公告「維持」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措施,但增加所謂支援措施,再度引起社會的激烈討論。
專業決定引來質疑
教育局長多次於公開場合強調,維持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措施不變,是「專業決定」,並得到「學校支持」。然而,情况真的是這樣嗎?究竟何謂專業、這個被稱為第二周期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是基於什麽專業原則和程序而作出決定,以及這些決定對於教育專業又將帶來什麽影響,實在值得我們深思。第二周期微調信息來得突然,事前學界所知不多,更難說得上廣泛支持。
檢討研究憑證欠奉
所有專業決定,都必須有專業實證的支持,亦即教育局經常重視的「憑證為本」。令人詫異的是第二周期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竟隻字不見任何研究憑證。我們不禁要問:過去5年微調措施對於不同背景的學校、教師及學生,究竟有何影響和成效?教育局做過哪些檢討研究?有什麽憑證支持第一周期的安排能達至預期目標,有利學生學習,同時沒有導致學界所擔心的標籤效應與及母語教育倒退,以至於第二周期要再維持6年不變?我們的學生又有多少個6年可以虛耗、等待?
安排準則矛盾有變
第二周期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另一個令人質疑其專業性的地方是安排準則矛盾有變。教育局一方面解釋會沿用之前既定的3個準則,包括學生學習英語能力、教師英語授課能力及學校支援策略,要求學校「學生為本,因材施教」,保障學生學習效能;另一方面又表示已推行英語教學的中學即使部分學生學習英語能力未能符合準則,局方將彈性考慮容許這些學校繼續英語教學,但會要求學校加強支援政策以及有關教師參與培訓。簡單地說,學校若在學生能力這一條件稍有落差,便在另外兩個準則上加強,這說法做法難以讓人信服。當年執行教學語言政策,學生能力是首要考慮,教育局此際推出的新安排,除了與初定政策時的說法前後矛盾外,實際施行上亦明顯有變。在缺乏研究的理據支持下,很難說服任何人當年要求學校要能取錄85%或以上、學習能力屬首40%學生,才能維持全校英語教學的這個硬指標,今天可以再作「彈性」調節。而在學生能力有變下,這些所謂支援政策及培訓會對教師有用嗎?所謂彈性安排又能夠保障學生學習嗎?
措施目標混淆不清
2009年教育局宣布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當時定立的總目標方向是在「母語教學、中英兼擅」的政策原則下,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和運用英語。現在教育局提出學校需要「較穩定」的環境發展教學語言策略及落實語文政策,因此要「維持」卻又有「彈性」地執行微調安排,避免對已推行英語教學但不符合準則的中學產生震盪。究其原因,學校環境的不穩定性是源於教育局學生人口規劃問題及縮班殺校政策,與學校的英語氛圍及老師的教學能力未必有直接關係。真正解決不穩定性的方法應該是規劃人口政策而非中學教學語言安排,更何况局方根本未能提出研究結果證明微調安排確能達到原訂目標。
學校分化懸殊加劇
2009年教育局推出「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學界中不少教育工作者極力反對,除了因為對母語教育以及學校專業自主的堅持,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推行全面或較多班級及組別母語教學的學校,在不公平的制度下被負面標籤,它們的學生容易被視為甚至自視為「次等」學生,影響學生成長及學習,學校形象及生存空間備受挑戰。如今教育局以彈性措施維持微調安排,使原來根據嚴格安排準則「有上有落」的機制變質為寬鬆的「已上車便毋須落車」以及差別對待的「新舊上落車不同準則」,這種政策上的偏側將進一步加劇弱勢學校與普通津校、英文學校及直資學校之間的分化和懸殊,亦未有公允及負責任地對待全體學子,勢將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及教育不公平。
業界均衡諮詢不足
不同於上兩次中學教學語言措施,這一次彈性維持微調方案在整個制訂過程中,並沒有進行廣泛而均衡的業界諮詢。個別學校團體雖然曾經向教育局洽談游說,但出發點傾向保護既得利益,大多希望爭取延後或彈性處理教學語言安排以維持學校優勢。這種以維持穩定為大前提個別會談,與真正諮詢業界,從教育原則及整體大局討論教學語言政策和措施,相距何止千里。事實上,就在教育局長公開宣布維持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措施當日之前幾小時,局方官員才首次召集各主要中學議會,第一次透露及講解有關措施。教育局選擇在學校暑假前工作最忙碌的時段,就重大教育政策透過臨時議會會議及局長公開談話作宣布,很難令業界不懷疑局方所謂專業以及其諮詢誠意。
政策長遠發展闕如
教學語言政策是香港教育至關重要的課題,影響深遠。這一次以維持學校現狀為主調的第二周期微調方案,將上一周期的措施以寬鬆含混的彈性簡單地照搬延續6年,充分反映出現屆政府至今仍然缺乏對教育長遠發展的願景和決心。現在所提出的維持微調方案,只屬技術層面的枝節措施,根本並未觸及整全語言政策的核心議題,更遑論研究檢視及改革建議。世界不停在快速變化,不同語言文化不斷滙合交融,教育科技及學習理論持續推陳出新,我們再不能以數十年前的舊數據、舊思維和舊方式規劃今天以後的教學語言政策。是時候政府與業界衷誠溝通、緊密協作,追上時代的發展步伐,發揮真正的教育專業!
作者是香港中學校長會義務總幹事
長久以來,教學語言一直是香港教育極具爭議的問題,有關政策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首先是1997年,在多個研究數據支持下,政府推出中學教學語言「強力」指引,將全港中學教學語言二分化——全英文教學或全母語教學 (語文科除外)。2005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報告》,當中肯定了「母語教學,學好英語」,但仍處理不了「不要在我家後園」(Not in my Backyard)的心結 ——同意母語教育理念,只要不在我校實施,最後決定維持部分學校以英語教學;也就是說,仍然維持二分法。繼而是2009年宣布「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取消教學語言二分法,改為按學校收取成績前列40%的學生人數,開設不同數目英文班或中文班。到最近教育局公告「維持」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措施,但增加所謂支援措施,再度引起社會的激烈討論。
專業決定引來質疑
教育局長多次於公開場合強調,維持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措施不變,是「專業決定」,並得到「學校支持」。然而,情况真的是這樣嗎?究竟何謂專業、這個被稱為第二周期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是基於什麽專業原則和程序而作出決定,以及這些決定對於教育專業又將帶來什麽影響,實在值得我們深思。第二周期微調信息來得突然,事前學界所知不多,更難說得上廣泛支持。
檢討研究憑證欠奉
所有專業決定,都必須有專業實證的支持,亦即教育局經常重視的「憑證為本」。令人詫異的是第二周期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竟隻字不見任何研究憑證。我們不禁要問:過去5年微調措施對於不同背景的學校、教師及學生,究竟有何影響和成效?教育局做過哪些檢討研究?有什麽憑證支持第一周期的安排能達至預期目標,有利學生學習,同時沒有導致學界所擔心的標籤效應與及母語教育倒退,以至於第二周期要再維持6年不變?我們的學生又有多少個6年可以虛耗、等待?
安排準則矛盾有變
第二周期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另一個令人質疑其專業性的地方是安排準則矛盾有變。教育局一方面解釋會沿用之前既定的3個準則,包括學生學習英語能力、教師英語授課能力及學校支援策略,要求學校「學生為本,因材施教」,保障學生學習效能;另一方面又表示已推行英語教學的中學即使部分學生學習英語能力未能符合準則,局方將彈性考慮容許這些學校繼續英語教學,但會要求學校加強支援政策以及有關教師參與培訓。簡單地說,學校若在學生能力這一條件稍有落差,便在另外兩個準則上加強,這說法做法難以讓人信服。當年執行教學語言政策,學生能力是首要考慮,教育局此際推出的新安排,除了與初定政策時的說法前後矛盾外,實際施行上亦明顯有變。在缺乏研究的理據支持下,很難說服任何人當年要求學校要能取錄85%或以上、學習能力屬首40%學生,才能維持全校英語教學的這個硬指標,今天可以再作「彈性」調節。而在學生能力有變下,這些所謂支援政策及培訓會對教師有用嗎?所謂彈性安排又能夠保障學生學習嗎?
措施目標混淆不清
2009年教育局宣布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當時定立的總目標方向是在「母語教學、中英兼擅」的政策原則下,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和運用英語。現在教育局提出學校需要「較穩定」的環境發展教學語言策略及落實語文政策,因此要「維持」卻又有「彈性」地執行微調安排,避免對已推行英語教學但不符合準則的中學產生震盪。究其原因,學校環境的不穩定性是源於教育局學生人口規劃問題及縮班殺校政策,與學校的英語氛圍及老師的教學能力未必有直接關係。真正解決不穩定性的方法應該是規劃人口政策而非中學教學語言安排,更何况局方根本未能提出研究結果證明微調安排確能達到原訂目標。
學校分化懸殊加劇
2009年教育局推出「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學界中不少教育工作者極力反對,除了因為對母語教育以及學校專業自主的堅持,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推行全面或較多班級及組別母語教學的學校,在不公平的制度下被負面標籤,它們的學生容易被視為甚至自視為「次等」學生,影響學生成長及學習,學校形象及生存空間備受挑戰。如今教育局以彈性措施維持微調安排,使原來根據嚴格安排準則「有上有落」的機制變質為寬鬆的「已上車便毋須落車」以及差別對待的「新舊上落車不同準則」,這種政策上的偏側將進一步加劇弱勢學校與普通津校、英文學校及直資學校之間的分化和懸殊,亦未有公允及負責任地對待全體學子,勢將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及教育不公平。
業界均衡諮詢不足
不同於上兩次中學教學語言措施,這一次彈性維持微調方案在整個制訂過程中,並沒有進行廣泛而均衡的業界諮詢。個別學校團體雖然曾經向教育局洽談游說,但出發點傾向保護既得利益,大多希望爭取延後或彈性處理教學語言安排以維持學校優勢。這種以維持穩定為大前提個別會談,與真正諮詢業界,從教育原則及整體大局討論教學語言政策和措施,相距何止千里。事實上,就在教育局長公開宣布維持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措施當日之前幾小時,局方官員才首次召集各主要中學議會,第一次透露及講解有關措施。教育局選擇在學校暑假前工作最忙碌的時段,就重大教育政策透過臨時議會會議及局長公開談話作宣布,很難令業界不懷疑局方所謂專業以及其諮詢誠意。
政策長遠發展闕如
教學語言政策是香港教育至關重要的課題,影響深遠。這一次以維持學校現狀為主調的第二周期微調方案,將上一周期的措施以寬鬆含混的彈性簡單地照搬延續6年,充分反映出現屆政府至今仍然缺乏對教育長遠發展的願景和決心。現在所提出的維持微調方案,只屬技術層面的枝節措施,根本並未觸及整全語言政策的核心議題,更遑論研究檢視及改革建議。世界不停在快速變化,不同語言文化不斷滙合交融,教育科技及學習理論持續推陳出新,我們再不能以數十年前的舊數據、舊思維和舊方式規劃今天以後的教學語言政策。是時候政府與業界衷誠溝通、緊密協作,追上時代的發展步伐,發揮真正的教育專業!
作者是香港中學校長會義務總幹事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