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家長如此追捧外籍教師,是否代表他們比本地英語教師更勝一籌?教育局自2002年起設立「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計劃(Native-speaking English Teacher(NET) Scheme),參加計劃的官津中、小學可獲安排一至兩位外籍教師到校作英語教學,以及跟學生進行各種英語活動。
本地教師 有系統教英語
於廠商會蔡章閣中學任教的Mr Arie正是NET Scheme的其中一位教師,來自加拿大的他,大學時修讀英國文學,在本地已有16年教學經驗。他認為本地、外籍英語教師各有所長,例如本地英語教師自小學英語的方法很有系統。他又指本地英語教師其實是學生很好的「role model」,讓學生明白只要如老師一樣努力,即使是香港人也能擁有出色的英語水準。他指出,不同老師都有自己教學方式,不能說誰比誰更優勝,只是大家的學習和教學方法不同,所以若學校內同時有外籍和本地英語教師,學生學習效果會更好。
廠商會蔡章閣中學校長黎柱權表示,學校加入外籍教師會令整個校園的學習英語氣氛更好,而教師的質素往往比其國籍更重要。不過,他坦言有時外籍教師對學生來說,確會比本地教師好。「學生見到外籍老師,當然只會說英文,加上他們常有個觀念,就是向中國人說英語時發音不正,會有不好的感覺,在外籍老師面前便沒有這個顧忌。」
外籍教師 增學生膽量
另一間有聘用NET的大角嘴天主教小學,除了有一位常規駐校外籍教師,校長更利用校內發展津貼額外多聘請兩位外籍教師,讓同學有更多時間跟外籍教師學習英語。校長陳淑儀表示,畢竟全校共有30班學生,只得一位外籍教師,實在不足,加上學校希望能為學生製造一個英語語境,故實有需要增聘外籍教師。
校長﹕兩者互補不足
她表示,增聘外籍教師並不是本地英語教師不夠好,反之她認為本地教師的強項是應付考試,他們的教學法可滿足香港傳統教育制度的需要,而外籍教師則着重於提起學生運用英語的興趣和膽量,對學生文法對與錯並不太在意,兩者可互補不足。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