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區議會計劃在觀塘的海濱公園第二期附近興建3D音樂噴泉和建造的觀塘工業文化公園,此兩項社區重點項目已預算耗費逾億元。而當大家翻閱關於興建3D音樂噴泉的報道,大概會發現它地點偏遠、欠缺特色又物非所值等等;但有觀塘區議員就直指興建3D音樂噴泉是「起動九龍東」的第一項工程;究竟,什麼是「起動九龍東」計劃,以1億公帑來興建噴泉及公園又是否能配合香港的長遠發展呢?
曾蔭權首提「起動九龍東」
最早提及將啟德發展成寫字樓樞紐的是2011年2月23日發表的《財政預算案》;而以「起動九龍東」為計劃名稱則最早見於同年前特首曾蔭權任內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特首宣讀施政報告翌日,時任發展局長的林鄭月娥召開了記者會(註一),詳細講述了「起動九龍東」的工作;當中提到,為確保香港能繼續維持國際金融、貿易及航運中心的地位,香港政府必須採取措施增加甲級寫字樓的供應,而政府會從土地規劃、城市設計及長遠的地區建設着手。今年的施政報告,政府再次提及以九龍東為試點,探討發展聰明城市的可行性。
近10年間,觀塘及九龍灣一帶的寫字樓樓面面積有高達兩倍半的增長,而核心商業區包括中環、金鐘、灣仔及尖沙嘴一帶的發展空間則有限,為保持香港的競爭力,政府必須「面對現實」地另闢新地點作第2個核心商業區的選址。
然而,在黃大仙及九龍城區議會的會議中,最後一次提到關於「起動九龍東」發展計劃竟然已經要追溯到2013年6月底的「飛躍啟德」城市規劃及設計概念國際比賽。在長達接近兩年的區議會會期中只有觀塘區議會提交大約10次進度跟進報告,而當中以跟進商貿區的可行性研究及區內小型改善工程為主,這不禁令人有以下質疑:
一、如此龐大堪稱香港史上最大型重建項目由新成立而又沒有任何發展經驗的起動九龍東辦事處牽頭是否恰當?
二、說好的綠色聰明城市呢?政府在6月3日回應莫乃光議員的提問(註二)時也只提到「發展局亦會繼續密切留意在新發展地區引入『聰明城市』元素的可能性,並視乎九龍東的經驗適度引入。」由施政報告到現在達幾個月難道一點跟進都沒有?
三、政府口口聲聲指計劃會聯同10多個政府部門、業界、運輸機構和專業人士統籌及落實,但當中各組織角色及分工從未於任何記者會乃至官方網頁中提及。
低技術基層市民利益未獲考慮
作為1960年代第一個新興工業發展區;九龍東的觀塘其實不只是一個工業區,更儼如一個社區。社區發展的概念是以觀塘南作工業區加上觀塘北的住宅區,使居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樣樣都能在社區內解決。可是現在政府似乎對他們視若無睹,5月初的立法會會議上黃毓民議員就曾炮轟政府根本沒有考慮到基層的住屋需要,也有不少低技術工人未必能夠配合「起動九龍東」發展。
更甚的是,翻查上年尾規劃署《人口分布推算2014-2023》(註三)中,九龍東區(特別是觀塘)是其中一個在2020年前有人口增長的區域。但政府顯然完全未注意到這點,一方面強調其總綱計劃的理想宏願,一方面卻把照顧多達60萬普羅大眾的訴求置諸不理。
必須承認政府在決定發展當區前是有作地區前期諮詢的;但予人感覺其實早有腹稿。就以深水埗社區重點項目為例,深水埗社區中心其實早已經在政府藍圖當中,不消一兩個月就在區議會提出建議;單軌高架鐵路也早於前發展局長林鄭月娥在「起動九龍東」記者會發言(註四)中提及,但一般市民根本不能夠提出更具體、更具規模及成效的發展方案;如是者,政府便可以「有作諮詢」為由強推發展。
區議會的橋樑與平台角色
瑞典有一個擁有大量外來穆斯林移民的社區,由於樓價便宜,吸引大量弱勢社群聚居,但也因此造成治安欠佳;當中有兩位年輕人,自發成立組織,落區收集民意,積極向市政府反映。透過舉辦講座、工作坊、單車維修服務及戶外茶會,他們使居民有機會參與公共空間設計,促使大家一起討論社區未來發展,投票選出理想的重建方案。這種社區自決的元素,筆者相信會給香港社區長遠發展帶來改變,此舉既能做到集思廣益,也能更切實地回應當區居民訴求。
「起動九龍東」,究竟政府機構、業界甚至區議會角色如何呢?政府一直未有清楚解釋。筆者認為應該由區議會統籌整個「起動九龍東」的發展工作,負責監督工程進度,跟文化業界商討活化工作,跟運輸業界討論交通藍圖,跟專業人士一起研究適合香港發展成為國際一流聰明城市的方案等等。
區議會作為接觸市民、反映意見的一道橋樑;理論上是一個適合擔當及負責更宏觀地詮釋民意的平台,可是政府偏偏喜歡架牀疊屋地另設辦事處。而更令人費解的是,其實政府諮詢公眾的時候一直都由區議會牽頭,為何不名正言順給區議會更多(又更合理)的職責呢?
作為一個耗資達數百億元計,影響數十萬人生活的大型發展項目,在今年施政報告中只有一段談及(第87段)。連政府都沒有宏觀方向的時候,市民感到徬徨是必然的;但市民可以做的,是積極參與社區發展,為自己生活的社區發聲。壓力團體可以做的,是監察政府的一舉一動,適時恰當地反映市民意見。政府,在收集這些意見及專家的建議後才能更具前瞻性地勾勒出香港未來的發展藍圖。筆者希望大家都能夠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為香港的未來出一分力。
註一:發展局長在「起動九龍東」記者會的發言,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110/13/P201110130285.htm
註二:署理運輸及房屋局長邱誠武就智能運輸系統的提問的書面答覆,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06/03/P201506030396.htm
註三:《人口分布推算2014-2023》,http://www.pland.gov.hk/pland_tc/info_serv/statistic/wgpd14.html
註四:同註一
(系列之一)
作者是青年新政成員
曾蔭權首提「起動九龍東」
最早提及將啟德發展成寫字樓樞紐的是2011年2月23日發表的《財政預算案》;而以「起動九龍東」為計劃名稱則最早見於同年前特首曾蔭權任內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特首宣讀施政報告翌日,時任發展局長的林鄭月娥召開了記者會(註一),詳細講述了「起動九龍東」的工作;當中提到,為確保香港能繼續維持國際金融、貿易及航運中心的地位,香港政府必須採取措施增加甲級寫字樓的供應,而政府會從土地規劃、城市設計及長遠的地區建設着手。今年的施政報告,政府再次提及以九龍東為試點,探討發展聰明城市的可行性。
近10年間,觀塘及九龍灣一帶的寫字樓樓面面積有高達兩倍半的增長,而核心商業區包括中環、金鐘、灣仔及尖沙嘴一帶的發展空間則有限,為保持香港的競爭力,政府必須「面對現實」地另闢新地點作第2個核心商業區的選址。
然而,在黃大仙及九龍城區議會的會議中,最後一次提到關於「起動九龍東」發展計劃竟然已經要追溯到2013年6月底的「飛躍啟德」城市規劃及設計概念國際比賽。在長達接近兩年的區議會會期中只有觀塘區議會提交大約10次進度跟進報告,而當中以跟進商貿區的可行性研究及區內小型改善工程為主,這不禁令人有以下質疑:
一、如此龐大堪稱香港史上最大型重建項目由新成立而又沒有任何發展經驗的起動九龍東辦事處牽頭是否恰當?
二、說好的綠色聰明城市呢?政府在6月3日回應莫乃光議員的提問(註二)時也只提到「發展局亦會繼續密切留意在新發展地區引入『聰明城市』元素的可能性,並視乎九龍東的經驗適度引入。」由施政報告到現在達幾個月難道一點跟進都沒有?
三、政府口口聲聲指計劃會聯同10多個政府部門、業界、運輸機構和專業人士統籌及落實,但當中各組織角色及分工從未於任何記者會乃至官方網頁中提及。
低技術基層市民利益未獲考慮
作為1960年代第一個新興工業發展區;九龍東的觀塘其實不只是一個工業區,更儼如一個社區。社區發展的概念是以觀塘南作工業區加上觀塘北的住宅區,使居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樣樣都能在社區內解決。可是現在政府似乎對他們視若無睹,5月初的立法會會議上黃毓民議員就曾炮轟政府根本沒有考慮到基層的住屋需要,也有不少低技術工人未必能夠配合「起動九龍東」發展。
更甚的是,翻查上年尾規劃署《人口分布推算2014-2023》(註三)中,九龍東區(特別是觀塘)是其中一個在2020年前有人口增長的區域。但政府顯然完全未注意到這點,一方面強調其總綱計劃的理想宏願,一方面卻把照顧多達60萬普羅大眾的訴求置諸不理。
必須承認政府在決定發展當區前是有作地區前期諮詢的;但予人感覺其實早有腹稿。就以深水埗社區重點項目為例,深水埗社區中心其實早已經在政府藍圖當中,不消一兩個月就在區議會提出建議;單軌高架鐵路也早於前發展局長林鄭月娥在「起動九龍東」記者會發言(註四)中提及,但一般市民根本不能夠提出更具體、更具規模及成效的發展方案;如是者,政府便可以「有作諮詢」為由強推發展。
區議會的橋樑與平台角色
瑞典有一個擁有大量外來穆斯林移民的社區,由於樓價便宜,吸引大量弱勢社群聚居,但也因此造成治安欠佳;當中有兩位年輕人,自發成立組織,落區收集民意,積極向市政府反映。透過舉辦講座、工作坊、單車維修服務及戶外茶會,他們使居民有機會參與公共空間設計,促使大家一起討論社區未來發展,投票選出理想的重建方案。這種社區自決的元素,筆者相信會給香港社區長遠發展帶來改變,此舉既能做到集思廣益,也能更切實地回應當區居民訴求。
「起動九龍東」,究竟政府機構、業界甚至區議會角色如何呢?政府一直未有清楚解釋。筆者認為應該由區議會統籌整個「起動九龍東」的發展工作,負責監督工程進度,跟文化業界商討活化工作,跟運輸業界討論交通藍圖,跟專業人士一起研究適合香港發展成為國際一流聰明城市的方案等等。
區議會作為接觸市民、反映意見的一道橋樑;理論上是一個適合擔當及負責更宏觀地詮釋民意的平台,可是政府偏偏喜歡架牀疊屋地另設辦事處。而更令人費解的是,其實政府諮詢公眾的時候一直都由區議會牽頭,為何不名正言順給區議會更多(又更合理)的職責呢?
作為一個耗資達數百億元計,影響數十萬人生活的大型發展項目,在今年施政報告中只有一段談及(第87段)。連政府都沒有宏觀方向的時候,市民感到徬徨是必然的;但市民可以做的,是積極參與社區發展,為自己生活的社區發聲。壓力團體可以做的,是監察政府的一舉一動,適時恰當地反映市民意見。政府,在收集這些意見及專家的建議後才能更具前瞻性地勾勒出香港未來的發展藍圖。筆者希望大家都能夠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為香港的未來出一分力。
註一:發展局長在「起動九龍東」記者會的發言,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110/13/P201110130285.htm
註二:署理運輸及房屋局長邱誠武就智能運輸系統的提問的書面答覆,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06/03/P201506030396.htm
註三:《人口分布推算2014-2023》,http://www.pland.gov.hk/pland_tc/info_serv/statistic/wgpd14.html
註四:同註一
(系列之一)
作者是青年新政成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