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朝野放棄政治鬥爭 免使香港繼續沉淪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08日 06:35
2015年07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表示政府提出立法會財委會加開5次會議,目的為爭取創新及科技局在休會前獲通過撥款成立,梁振英心急發展經濟,毋庸置疑,只是在泛民議員拉布和蓄意針對下,創科局撥款申請能否闖過財委會這一關,暫時未見樂觀的理由。香港經濟需要新增長點,創新科技是可寄望的領域,成立創科局主導並推動其事,本屬理所當然,可惜此事已經成為梁振英與泛民議員的個人戰爭,對人不對事,事態折射出意氣用事掩蓋了客觀理性務實的政局現况,若未能匡正而持續下去,香港沉淪之勢將難以挽回。


創科局再闖財委會

成敗端視泛民議員

政改方案否決之後,梁振英宣示政府調整工作重點,致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政改告吹,就調整政制推進民主進程,暫時已無可為,香港需要繼續前行,追回因為政治爭拗而滯後了的經濟、社會和民生等各方面事務,梁振英的宣示是必然選擇,沒有其他路可走。另外,梁振英宣布政府改動財委會議事項目排序,先審議11項民生事項,把申請撥款成立創科局排到最後;同時,他提出期望與立法會議員建立新合作關係,隨後分別約見各黨派議員,顯示梁振英釋出善意,遞出橄欖枝尋求和解,意圖修補行政與立法關係。


只是,梁振英放軟身段,未獲泛民議員積極回應,據知在他約見個別泛民議員的場合,針鋒相對,議員只差未拂袖而去而已。另外,從最近兩次財委會會議所見,泛民議員對梁振英讓步先處理民生項目撥款,除了趁機抽水並揶揄一番之外,拉布依舊,11項民生項目撥款,本無爭議,但是兩次會議之後只通過了6項,餘下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其餘5項撥款,相信不會有問題,只是創科局撥款申請是否有時間正式審議,就看泛民議員會否高抬貴手了。


政府提出財委會再加5次會議,意在創科局「抵壘」,不過,這個目的能否達至,變數甚大。首先,有沒有足夠人數開會,需待尊貴的立法會議員是否願意「奉獻」;其次,本來尚有5項民生議題待議,即使加開5次會議,可能給不收手的泛民議員多了操作空間,若主席張宇人不剪布,創科局撥款申請能否提出來,仍然要打上問號。還有,大部分泛民議員對政府增加會議,有不同程度反彈,個別更擺出「全面開戰」姿態,殺氣騰騰。


拉布不得人心,泛民議員知之甚明,於是他們以監察政府使用公帑來包裝拉布行為,只是,去年10月佔領行動最熱熾之時,泛民議員公開宣示過在立法會採取一系列不合作抗爭,包括採取透過提問、質詢、拉布等方式,癱瘓政府施政。這個宣示,未見泛民議員撤回,他們在議會內繼續上演提問質詢拉布等劇目,這條不合作抗爭路線不變,創科局的活路,就有可能被堵死。


政府設立創科局,在立法會已經討論了3年,歷次提出,都被拉布拖死。檢視泛民議員的取態,部分二話不說,把矛頭直指梁振英,堅決反對是因為由他提出設立創科局;部分以要求當局交代創新科技藍圖、願景之名,行百般刁難之實,實質是與梁振英對着幹。創科局議題在立法會,原本只有個別偏激議員操作,現在演變至全體泛民議員的共同反對事項,可以說已經成為泛民議員與梁振英之間的人際戰爭,從相互攻防招數看來,莊嚴的議事堂已經淪為意氣之爭之所,對壘雙方都意氣用事,完全偏離了處理公共事務應有的客觀理性、實事求是的精神和要求。


梁振英欲構建新關係

泛民議員未積極回應

個別泛民議員為偏激而偏激,他們在政治光譜中只要討好極端少數人,在比例代表制選舉中,就可以獲得足夠支持,繼續當尊貴議員,因此,他們的取態雖然偏離正道,在利益當頭下,仍然可以理解;政府設立創新及科技局關乎資訊科技界別利益,而從推動經濟發展角度,設立創科局看不到有何消極之處,這個界別的議員理應大力支持成立,只是,為了政治需要,更為了政治鬥爭操作,資訊科技界別議員竟然也與政府對着幹,同樣隱蔽地對付梁振英。此事反映一旦政治掛帥,就不會理性客觀看待問題,也不會實事求是地處理問題。


泛民議員指摘梁振英搞政治鬥爭,這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3年以來,泛民議員何嘗不是以政治鬥爭手段對付梁振英?作為權力當局,若不尋思鬥爭對抗,朝野互動或許不致激化;只是,若在野力量蓄意挑釁,志切要鬥倒權力當局,則很難想像對手會束手待斃。目前朝野鬥爭白熱化,孰令致之?哪一方是始作俑者?不同立場或不同角度的人,會有不同認知和答案。客觀事實是梁振英退讓了,期望有「新合作關係」,但是泛民議員未調整,堅持鬥下去,這般情勢在今次審議創科局會否有改變,是未來兩年香港管治良窳、行政立法關係會否回復合理狀態的觀察點。從經濟發展和香港最大利益出發,當然希望政府闖關成功,成立創科局。可惜這個期望,現在只能祈禱,誰都沒有把握。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