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的士業須自我提升 有破有立應對挑戰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10日 06:35
2015年07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的士業者聲討有手機應用程式(App)以私家車或客貨車經營載客生意,要求當局嚴格執法,制止非法載客氾濫。Uber、GoGoVan等Apps運作,對的士營運確實帶來影響,業界的反應完全正常和可以理解;不過,數碼平台介入各行各業已經不可逆轉,的士業也不能倖免,業界要求政府保障其利益之餘,若不順勢求變,最終只會迎來更大挑戰;另外,的士業服務水準每况愈下,市民怨聲載道,Uber等受歡迎,一定程度是市民不滿的士服務的反彈,因此,的士業若拒絕自強,業界前景也難以樂觀。


手機App載客服務

衝擊傳統的士業

以手機App提供載客服務,多年前在世界各地和本港周邊地區已經出現,相對而言本港屬於滯後。App載客服務,實際上挑戰傳統出租車,特別是的士業,在其他國家地區都是「惹火尤物」,備受傳統產業抵制甚或訴諸法律行動,其中以法國的情况最誇張,當地的士業界對付Uber的示威,演變為暴力衝突,燒車擲石,更有Uber司機被揪出車外毆打等。其他國家地區的士業界反應不一,不過,認為這類服務衝擊傳統出租的士業,則是高度共識。


即使面對種種「反抗」,手機App載客服務仍然快速壯大,已經晉身新經濟其中一環,箇中表表者美國的Uber更已成為大企業,因此,顯示環繞手機App載客服務而衍生的產業,逐漸成為實體經濟一部分,對它一味排拒只是不願面對現實,卻無阻愈來愈多人的認同和使用;其實,這類服務對的士業的挑戰,應以有危有機視之,的士業確實面對衝擊,然而怎樣與它共存,甚而引以為用,使傳統出租的士業尋得生機,才是更積極的方向。


本港的士業界,近期曾經以慢駛聲討他們口中的「白牌車」,業界代表出席立法會公聽會時,穿上黑衣表達不滿,要求政府嚴打非法載客取酬等。App載客服務的營運,游走於法律邊緣,不受特定規管,若發生意外,乘客也未必有足夠的保障,即使如此,其他國家和地區未見取締這類服務,在本港,運輸署重申根據《道路交通條例》的規定,以私家車作出租或載客收取報酬,屬於違法,當局將會執法云云。運輸署的取態,當然不能排除會執法,不過,也反映當局沒有特別針對App載客服務之意。事實上,業界連串聲討行動之後,市民對App載客服務不單未抗拒,反而有更多人認同之勢。這說明的士業界未爭取到市民支持打擊「白牌車」。


緣何至此?這是與的士業服務水準低落,市民大多不滿意有關。現在提起乘搭的士,許多市民都會一肚氣,在市區鬧市,舉目所見的士大多「冚旗」拒絕載客,特別是在天雨日子,一輛接一輛空載的士招搖過市,馬路兩旁候車市民則宛如熱鍋上螞蟻,這種場景,許多人經歷過,同表憤怒;部分的士司機這樣做,各有不同理由,包括嫌車程遠不去,車程近亦不去,影響交更也不去,總之是諸般不去,設若乘客主動表示願意加車資50元、100元,司機就「勉為其難」去了。的士司機揀客操作嫻熟,也是游走於法律邊緣。另外,的士司機繞路、濫收車資等,許多人多有經歷。


的士司機良莠不齊

劣質服務將遭唾棄

以手機應用程式搭車,車資不會比的士便宜,而且往往要付出更多,但是App載客服務仍然很快就獲得消費者認同,而且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原因很簡單。設想一下,Uber在港招募司機,要求工作時穿著斯文得體,車廂內有飲用水,提供手機充電裝置方便乘客等,並設立投訴及評分機制,變相監察司機的行為,司機為了獲分配乘客,自然服務周到,以客為尊;而傳統的士司機,市民有幸上車之後,還要賭運氣司機會否繞路,或是全程看着一個口黑面黑的人駕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服務,市民會揀選哪一個?毫無疑問是App載客服務。


的士業界表達不滿之後,應該反思業界前景,是否維護着限額的士牌照制度,就可以千秋萬世,永續久享?答案肯定不是。若的士業不肯自我提升,整頓隊伍,提高服務水準,讓市民認為乘搭的士的開支物有所值,則的士服務最終還是會被唾棄,由其他交通工具取代。因此,全面整治的士業,是業界首要檢討和推動的工作;另外,App載客服務並非什麼深奧原理,不就是利用數碼平台管理出租車服務而已,的士業不能故步自封,要與現代科技共舞,尋求大變身,蛻變為更有價值的產業。期望的士業界有破有立,回敬手機應用程式載客服務的挑戰。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