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仔避風塘,仍停泊了不少漁船,夾在兩岸住宅燈火之間,彷彿是個與世隔絕的空間。
最近正值內地休漁期,各式各樣的漁船,像單拖船、蝦艇等,都聚集於此。
漁船在一九四○年代後機械化,一九八○年代更是高峰期,據以前的漁民說,那時估計有十萬人生活於海上,海面一片熱鬧。
而據漁護署資料顯示,現時香港則有逾四千五百艘漁船,近萬名漁民。
現在想感受漁民生活,也不是沒有方法,在香港仔和鴨脷洲之間,就設有街渡,短短三數分鐘船程,在漁船與遊艇之間悠悠穿梭,有時還可以看到漁民在船上掛起了幾條自家醃曬的鹹魚。
這次跟已上岸的漁民芳姐出海,遊一圈避風塘,聽她講述當年生活。
數代漁民居於水上,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們吃過奇特的海味珍饈,用過各種方法捕魚,有過生死瞬間的海上險遇。
漁民,這個代表漁港特色的身分,現已日漸式微,水上歷史文化也日漸褪去,因而更需要將之記錄。
畢竟,海啊,曾是一部分香港人的故鄉。
漁民 海上遊牧民族
漁民生活於海上,處於漂流的狀態,有點像遊牧民族,哪裏有搵食捕魚的機會,就去哪裏。依照三位已上岸的漁民芳姐、羅先生和梁先生所說,香港水域其實很細,由東至西,大約以東平洲、塔門、蒲台島、南丫島、長洲最南面、大嶼山以西等為界線。魚類統營處分別在香港仔、筲箕灣、觀塘、長沙灣、青山、大埔及西貢,經營七個魚類批發市場,而以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的規模為最大。
香港在早期仍使用風帆漁船時,漁民會用鹽來為魚獲保鮮,至一九四○年代中,機動漁船出海前,便會駛到冰廠買冰,將魚獲急凍。坐在船上,才第一次看到,原來冰塊經由一條一兩層樓高的長管,傾倒入船中。不過現在漁船的製冰設備日益完善,加上內地冰價便宜,漁船對冰廠的需求日漸減少。
罟仔艇
強燈引魚一網打盡
漁船出海捕魚,短則即日來回,或晚去早歸,長則可以月計。捕魚的方式,也隨年月而有所改變,在早期一九三○至五○年代,會採用手釣的方法,而一九五○年代以後,就出現圍網、排釣等等。梁先生說,他在一九六○年代那時,就有駕駛燈光「罟仔艇」,顧名思義,漁船在晚上最暗的時候,於海面照射強燈,吸引魚類游近,便可用圍網一網打盡。但到了農曆十五十六日時,因為月亮最圓最光,這種方法無效,這些日子成了他們的休息日。所以燈光罟仔艇上配備了很多電燈,也有天梯,可讓漁民爬高觀察海面情况。漁民還發明了一種方法,他們在陸地採摘長青草,紮成一排排吊進海裏,成為人工魚礁,引來喜歡躲在蔭下的海產,再用圍網將其捕獲。其他漁船還有單拖船、雙拖船、浸籠和蝦艇等,漁民非常了解魚類的特性,說的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經驗所得的學問和生活智慧。
漂 生老病死於海上
殘舊已不能出海的漁船,會變成住家艇,漁民一家幾口居住其中。八十年代之前的避風港,有雜貨船、賣糧食的、看病的、做布、木工,生活所需都一應俱全,在水上形成一個流動社區網絡。原來連生孩子,也會在船上,由船上有經驗的親友幫忙,或者到岸上的留產所由執媽接生。芳姐的祖輩太公已是香港仔漁民,她在一九五○年代出生,有九兄弟姐妹,她排在中間。當年她的父母為躲避日軍,將漁船駛到內地的擔桿頭。母親在船上生了她,但該地不是香港境內,她便取不到出世紙。當時漁民的孩子隨父母出海打魚,芳姐自懂性開始便要幫忙,那時就坐傳統的燈光罟仔船。在芳姐約十歲那年,家人轉做排釣,以捉紅衫魚為主。漁船晚去早返,漁船白天泊在柴灣,她在路上遇見一個女孩子,便好奇問她去哪裏,人家答「去上學囉」,她便跟着朋友去讀小學,讀到四年級。當年的學校制度寬鬆,有部分學生要跟父母出海,便會缺席課堂。
婚 歌堂躉擺喜酒 食足九餐
漁民會跟漁民通婚,水上的婚禮亦特別受重視,芳姐在一九七二年結婚,當時婚宴辦了九餐,需時三四日。她來自大家族,丈夫是大仔長孫,所以要依足傳統禮節,大鑼大鼓,親友贈她足足十両金器,男家則做囍帳氈被。當時親戚朋友都暫停出海,二十多三十隻船的人,一起到「歌堂躉」船喝喜酒。第一頓吃兩餐定船酒,然後是剃面酒、上頭酒、點燭酒,才到正式的大席,又吃早晚兩餐,還有二朝酒兩餐。菜式由漁民常吃的蝦米粉絲節瓜、魚、冬菇,以至九大簋都有。新娘在大席時穿紅裙褂,過門之後,就要穿「磨地裙」紅衫黑裙,代表要替夫家打理家務。給老爺奶奶奉茶後,依傳統會有長輩姑婆奶奶特意不接,讓新娘子雙手捧着茶杯半個小時,當作考驗,不過新娘子也會收到很多利市。這時候的婚宴,都由女人做主,婦女更會將金器戴在手上,以示富貴,爭妍鬥麗。可以將歌堂躉船想像成現在的香港仔珍寶海鮮舫,兩層高的躉船,當年可擺三十圍酒席,賓客漁船圍攏四周,燈火通明喜氣洋洋。至於同樣在一九七○年代結婚的梁先生,婚禮卻很前衛,他在船上辦茶會,奏手風琴歌舞助慶,又不收賀禮,讓大家準備些食物、啤酒汽水到賀,也坐滿二十圍,後來和家人擺兩三圍喜酒,可見傳流或新潮的水上婚宴各有特式。
漁民十分重視嫁娶,但在昔日海上,唯獨沒有殯儀這一環。在他們的父兄輩時期,如有人在海中離世,漁民便用布將屍首包起來送到岸邊,沒有正式安葬。所以梁先生小時候,在岸邊玩時,有時會見到一堆骷髏骨,漁民稱之為「死仔地」,後來才有漁民墳場。
食 魚獲不豐 海鷗水蛇也一餐
事實上,當年漁民的生活靠海吃海,除了吃自家魚獲和靠售賣糧食的漁船作補給外,出海時也會捕捉野味。出海捕魚其實食無定時,若去一頭半個月的話,有時更會無啖好食,遇上魚獲不豐,只能拿幾條爛紅衫魚滾湯送飯。以前他們會用魚做餌,放到海裏,等海鷗飛來用爪抓住,可以活捉。他們叫海鷗作「海雞」,去毛去皮煮成海雞湯,有時還連同八種藥材煲成「海鷗燉八珍」,或者海鷗煲響螺,聽說很補身。芳姐也曾煲花生紅棗蓮藕水蛇,吃完之後人還會在出汗時滲出黃油。梁先生連玳瑁和海龜都吃過,用來煲湯或者炒薑汁酒最滋味。羅先生說他小時候會拿支竹仔,到沙灘去找海龜蛋,撿回去用鹽醃鹹生吃。還有海豚,稱作「海豬」,肉質和內臟都和豬很相似,不過味道很腥。現在這些都是受保護動物,嚴禁食用,只能當作舊時趣聞,也可見漁民出海捕魚的艱辛。
艇仔粉 魚湯配燒味
不過,現在避風塘還有另一種食物十分有名,就是艇仔粉。以芳姐多次帶團經驗,她說艇仔粉不是話有就有,想不到我們這次有幸遇到。艇仔粉是用鮮魚熬成湯,配上燒味如燒鴨、叉燒、切雞、紅腸等,配河粉吃。從船家手上接過艇仔粉,在船上邊吃邊遊覽,特別有風味。回到岸上,跟芳姐到鴨脷洲市政大廈,點一碟魚三寶,分別有炸魚皮、炸魚片頭和炸鮮蝦雲吞,非常香口。以前的謝記山窿魚蛋,其手打魚蛋也是香港仔一絕,可惜經營六十五年的老字號,因鮮魚難求而光榮結業。
險 龍捲風來襲 黑褲笠魚籠避劫
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漁民有時更需要面對海上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或危險環境。芳姐猶記得在一九八○年代,她跟隨丈夫、老爺和小叔等,一船七八人出海捕魚。那時候是白天,海面風平浪靜,卻見遠處無端捲起了龍捲風,朝他們這邊吹來。他們當下焦急,心想如果龍捲風捲過來,必死無疑。芳姐當時記起一個風俗,只要拿出先人穿過的黑褲,笠在魚籠上,便可以治邪。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龍捲風就在他們船邊不遠處,突然急拐彎,捲到老遠去了,他們一家終避過一劫。至於梁先生,他曾在香港西南面遇上颱風,當時他們有三隻船,放了四十多隻艇仔,他要和颱風鬥快,在短時間內收回艇仔,駛回岸邊。最終他們到達上川島,而颱風亦在該島登陸。
八十年代,羅先生也到東沙群島捕魚,當時在淺灘潛水捉蘇眉,原來這種魚喜歡躲在珊瑚間,只要不斷拍水和講話,蘇眉便會搵窿捐,捐進沙裏連尾也不動,便可以用網笠魚。梁先生試過和其他漁民在五天內捉了二百多條,收穫甚豐。卻有一次,在他專心捉蘇眉時,一條鯊魚在他身邊游過,嚇得他以後不敢再捉,而且如果潛水太深,很容易中水壓而死,於是轉而做拖網。出海捕魚這個行業,其實存在很大風險,加上近幾十年環境污染及休漁期等各種因素,香港仔的漁業,已不復當年。
漁火閃閃——香港仔漁民生活文化導賞
日期:8月9日(星期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30分(時段一);下午2時至4時30分(時段二)
內容:香港仔避風塘舢舨遊;與漁民對談、聽漁民講故事;香港仔、鴨脷洲岸上古蹟遊
導賞員:香港仔漁民及香港大學學生
語言:廣東話 費用:免費
名額:每個時段名額為20人,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報名詳情及查詢:goo.gl/UJkCaV
文/ 李寶瑜
圖/ 林俊源、李寶瑜、香港大學提供、尤炳軒繪
編輯/ 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