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股災未釀系統風險 泡沫爆破記取教訓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13日 06:35
2015年07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一周環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國際投資者一邊緊盯希臘債務危機,一邊緊盯中國股市暴瀉情况。在中央連番出招托市下,A股在過去兩個交易日算是扭轉跌勢,但事件對中國經濟和金融改革的長遠影響,仍有待進一步觀察。儘管專家認為這次股市泡沫爆破對中國整體經濟衝擊未必太嚴重,亦未足以構成系統風險,然而經一事長一智,北京當局必須好好總結經驗,為未來推進金融改革打下更好基礎。


勾起日股崩潰回憶

實體經濟衝擊有限

隨着中國經濟尋求轉型、增長速度有所放緩,近年不少經濟學者和金融分析評論都非常關注中國發展前景,甚至將當前中國的處境,與1980年代末日本泡沫經濟走向爆破的歷史相提並論。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創下38,916點歷史高位,當時有分析甚至預言,1990年底股市可升至45,000點以上。只是現實不似如期,日經指數在1990年大瀉超過38%,標誌日本經濟泡沫爆破,揭開了長達20年的「失落年代」序幕,日經指數在2009年還跌至低見7000點。


這次中國股市在短短一個月內暴瀉三成,確令人聯想起1990年日股暴挫的一幕,但就此認定中國經濟將步上日本後塵,甚至認為大跌市是中國經濟崩潰先兆,未免是誇誇其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周雖指出中國經濟面對的不確定性增多,但並未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測,他們宣布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0.2個百分點,最大原因其實是美國首季經濟出現收縮。


IMF首席經濟師布蘭查德更說,中國股市過去一周大跌只是小插曲,不會削弱中國整體增長,對中國經濟影響「可能只屬小型」。


匯豐經濟分析師近期發出的一份客戶報告提到,2015年的中國,跟1990年的日本並不一樣,最大分別在於兩者經濟發展水平——以人均GDP計算,中國仍然只屬中等收入國家,儘管大城市的財富可媲美歐美,但以全國而論,不過相當於1960年代日本的水平;相比之下,1980年代日本人均收入已躋身發達世界水平,這意味中國仍有推動經濟增長「從後趕上」的空間。同時,跟當年日本相比,中國指令式經濟的味道明顯較濃,亦令到政府有較大彈性調整政策。


就是《經濟學人》對於中國這次股災的分析,也明顯對「預示經濟崩潰論」大有保留,皆因中國股市雖然急挫三成,但實際上也不過是回到了今年3月的水平,與去年同期相比其實仍升了80%;雖然中國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近期已趨穩定,至於其他資產市場表現也不錯,樓市好轉、貨幣利率市場穩定,都顯示銀行業狀况平穩。


更關鍵的是,無論是《經濟學人》或匯豐經濟分析師都指出,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時日仍短,相對於經濟總體規模甚小,內地市場自由流通的股票,只相當於中國GDP三分之一,遠比發達經濟體的超過100%為低,投入股市的家庭金融資產也不足15%,即使爆發股災對消費的打擊也有限。雖然現在很多買股的資金都是靠借貸而來,但就算大跌市也不會構成系統風險,因為它只相當於中國銀行體系總資產數目的1.5%。


不利人民幣國際化

京須力抗通縮威脅

誠如《經濟學人》所言,中國當然不是首個出手托市的國家,無論是歐美和日本的央行,在股災急瀉後全都有出手托市,由購買股票到大幅減息等不一而足,但令人真正憂心的,是中國政府今次介入的手法。由嚴禁沽空、指示社保基金「只能買不能賣」,再到要求券商全力買股托市、限制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等,都令人質疑手段過激,也與中央近年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扮演決定性的角色、「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明顯背道而馳。「新興市場教父」麥樸思便說,中國政府的救市措施實際上引發了更大恐慌。


中國需要逐步開放金融系統,為銀行和金融業引入更多活水,今次中央大力干預市場,表現雜亂無章,確有可能嚇怕外國投資者,令他們對中國市場產生戒心,不利中央未來推進金融改革,還可能有損爭取IMF盡快將人民幣納入其一籃子儲備貨幣的機會,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大計。星展執行總裁高博德(Piyush Gupta)認為,今次中央大力干預市場,恐怕會拖慢資本帳開放進程。中國政府在力求穩定股票市場之餘,也必須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學習管理資產價值、應付市場波動,設法重拾國內和國際投資者的信心。


雖然中國這次股市暴瀉,與1990年日股泡沫爆破的背景和性質有別,但對於日本經濟自此一蹶不振備受通縮困擾的慘痛經驗教訓,北京當局仍須牢記於心。中國目前也面臨甚大的通縮威脅,經濟前景充斥不明朗因素,中國政府必須以對抗通縮為要務,努力刺激民間需求並堅持推動金融改革,切勿重蹈當年日本政府亂花銀彈、在推動金融和企業改革上長期拖拖拉拉的覆轍。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