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葉國謙﹕建制派是一盤散沙?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13日 06:35
2015年07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在政改表決發生「甩轆」事件後,很多人批評建制派是一盤散沙。批評者既有反對派人士,也有建制派友好,前者旨在冷嘲熱諷,後者出於恨鐵不成鋼。「甩轆」事件反映建制派必須要深切檢討,但建制派「一盤散沙」並不反證反對派「團結」。反對派議員一致投票否決政改方案,這不是團結的表現,只是綑綁的結果。政改破局後,香港未來的局勢發展,一方面取決於反對派的激進勢力和溫和勢力會否繼續綑綁,發動新一輪抗爭;另一方面則取決於建制派能否團結起來支持特區政府施政,發揮穩定社會的作用。


去年反對派以「佔領中環」脅迫中央在政改問題上讓步,當時有建制派人士坦言,回歸17年,建制派始終像一盤散沙,但這一次卻能團結起來「反佔中」。這番說話,道出兩個事實,第一:建制派「一盤散沙」並非始於今時今日,問題很早已經出現。第二:建制派這盤「散沙」,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團結起來的。「佔領中環」被中央視為顏色革命,建制派全力「反佔中」是道義責任,否則哪還稱得上是建制派?况且,反對「佔領中環」的民意很強烈,從功利角度來看,建制派至少不會因「反佔中」而流失選票,甚至有可能因此爭取到中間選民的一些選票,所以建制派在「反佔中」一事上能夠團結一致。


建制派中港政府同坐條船

同一道理,這次政改事關重大,中央希望通過這次政改解決特區政府的管治問題,所以視通過政改方案為「硬任務」。雖然方案對一些人來說未如理想,但不少建制派的支持者表示接受,而主流民意亦傾向「袋住先」。所以無論出於道義責任還是選票考慮,建制派議員都有充分理由支持方案。如果有一部可以改寫歷史的「時光機」,將時間倒流到6月18日政改方案表決當日,讓「甩轆」的33位建制派議員回到立法會的議事廳投票,可以肯定這33位議員都會投下支持票。可惜歷史是不能改寫的,當日由於建制派內部溝通不足,以致「甩轆」離場錯過投票,令政改方案由預計以些微票數被否決,變成以大比數被否決,讓建制派上了慘痛的一課。


事後,有反對派政客及傳媒人乘機「抽水」,指建制派「甩轆」事件是假,不願意支持政改方案才是真,這種說法全無根據,只是一派胡言。建制派之所以稱為「派」,正因為當中各個政黨及組織,沒有從屬關係或必然的聯盟,只因認同中央政府而被視為同一個政治派系。建制派的背景由傳統左派到工商界、專業人士、前公務員都有,不同政黨和組織又各自代表不同階層的利益,要團結一致並不容易。事實上,建制派與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同坐條船,建制派有道義責任支持中央政府依法對香港行使管治權及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當這種「道義責任」與政黨的選票利益發生衝突時,便是「團結」受到考驗的時候。


2003年《基本法》23條立法便是一個例子。當時反對派傾全力妖魔化「23條」立法,並鼓動市民上街示威抗議。民建聯冒着選票流失的風險,仍然支持特區政府立法,但最終因為立法會內的建制派未能團結一致支持,特區政府迫於無奈撤回有關條例草案。「23條」立法以失敗告終,建制派自此變成一盤散沙,這個情况到了2012年特首選舉出現激烈的「梁唐之爭」後進一步惡化。特首梁振英上台之初,宣稱從此沒有「梁營」和「唐營」,只有香港營。但實際上,香港營從來沒有出現過。


如建制派是「一盤散沙」

反對派就是「四分五裂」

如果說,建制派是「一盤散沙」,那麼,反對派就是「四分五裂」了。建制派雖然沒有隊形,但亦不至於四分五裂。反對派則不然,由20年前民主黨一黨獨大演變至今黨派林立,內鬥不息,其間不斷有新政黨出現,亦有舊政黨分裂出新政黨,例如「社民連」分裂出「人民力量」,民主黨分裂出「新民主同盟」等等,去年「雨傘運動」之後更出現多個「雨傘」團體,它們當中有些打算在今年區議會選舉中出戰,跟反對派其他政黨爭奪相同的票源。反對派分裂的原因,除了選票之爭外,還有政治路線之爭。事實上,民主政治的本質就是競爭,有競爭就有分裂,無論建制派還是反對派也無法避免。


雖然反對派「四分五裂」,但不能簡單地認為反對派各政黨再難以合作或綑綁。反對派各政黨視建制派為共同對手,這一共性,使他們即使在持續分裂的情况下,溫和勢力與激進勢力在一些問題上仍有合作或綑綁的可能,這次政改方案表決便是一個例子。儘管特首梁振英已經明確表示,在本屆政府餘下的兩年任期內,不會重啓政改,全力發展經濟民生,但未來兩年有區議會選舉及立法會選舉,反對派必然會藉政改一事,再次挑起政治爭議為選舉造勢,激進派與溫和派綑綁發動新一輪抗爭很大機會出現。


經過79日的「佔領行動」後,市民已經厭惡街頭抗爭,反對派未來的抗爭行動相信會集中在議會內,透過「拉布」阻撓特區政府施政。面對立法會內反對派「全面開戰」,特首梁振英團結立法會內的建制派便顯得更加迫切。最近梁特首先後約見了多個建制派政黨討論經濟民生事務,其中包括自由黨,雙方同意將會面變成恆常安排,這是一個好開始。另一方面,建制派亦應以社會整體利益為重,放下黨派利益以及黨派間的恩怨,團結起來支持特區政府施政,發揮穩定社會的力量。


對於這次「用轆」事件,筆者要負上很大責任,在此再次向立法會的建制派同事及支持政改方案的市民衷心道歉。自從「用轆」事件發生後,有反對派人士乘機羞辱建制派「質素差」、「水平低」。所謂「打鐵還須自身硬」,建制派應該將這些嘲諷視作激勵,在這次重重摔倒後,挺直腰板重新上路,全力為未來兩場選舉打一場漂亮的硬仗,作為對支持者的回報。


作者是民建聯立法會黨團召集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