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阮紀宏﹕港人參與國家事務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15日 06:35
2015年07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成思危離世,他可能是港人參與中央最高權力機關的最後一人,為何後繼無人呢?港人沒有晋升中央權力機關的機制,是否會成為助長本土主義的因素,值得北京考慮。


成思危生長在北京,在香港生活只有短短3年,但他青少年階段在香島中學受教,改變了人生觀,也改變了人生軌迹,所以也算港人,他特別懷念香港,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期間多次訪港,也回到母校跟師生座談。


成思危在1950年代初自行决定回到內地攻讀大學,後一直在化工部工作,1980年代初成為第一批被派出國留學後,也是回到化工部,直到參加民主黨派後獲選為人大副委員長,位列國家領導人行列,參與國家事務决策。與他情况相若的還有漢華中學畢業生李沛瑤。比他們低級的有港澳辦司長鄭偉榮和莫瑞瓊。


如果說這些都是參加共產黨革命的話,清末民初有伍廷芳,他在聖保羅書院畢業,到英國讀法律,成為第一位華人律師,後被委任為第一位華人立法局議員,他不滿足於彈丸之地的政治,到北京給李鴻章當幕僚,參與馬關條約的談判,後歷任清廷與民國的外交重臣,南北議和時代表南方政府與代表北方的唐紹儀(珠海唐家灣人)决定中國的前途。


大時代造就大人物,十分自然。但在回歸以後的香港小時代,港人連內地公務員都不能考,參軍報國也無門。香港政治人才匱乏是事實,他們留港建港也是應該,但港人仕途無法超越深圳河,這對培養港人的國家意識沒有好處,開放公務員考試讓港人參與,這是讓我們有大家庭感覺的第一步。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