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都是水喉匠惹的禍? 官員責任不應推卸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15日 06:35
2015年07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再有兩個公共屋邨驗出住戶食水含鉛超過標準,顯示食水含鉛事故有擴大之勢;當局認為初步結論和啟晴邨一樣,與水喉接駁位燒焊物含鉛有關。即使如此,事故暴露相關部門的監管不足和把關不力。因此,房委會成立專責小組,調查工程物料、施工、預製組件和不同階段監管等,顯得十分有必要,並期望能收亡羊補牢之效。另外,個別部門官員應對今次事件欠缺坦誠,不肯與公衆分享資料而造成無謂猜疑;相關官員若不盡快糾正,勢必削弱政府處理此事的效果。


問題水喉悉數過關

官員盡職盡責成疑

新增食水含鉛屋邨,是葵涌的葵聯邨和沙田的水泉澳邨。按官員介紹,這兩個屋邨沒有類如啟晴邨的預製組件試驗,而水喉接駁位燒焊物都驗出含鉛,因此相信食水含鉛如啟晴邨一樣,都與燒焊物有關。葵聯邨和水泉澳邨的食水含鉛情况,不應因而推論啟晴邨食水含鉛與預製組件無關,充其量只是多了一個環境證據,證明負責這些屋邨水喉工程的水喉匠,很大可能與今次事件有關而已。即是說,預製組件的水喉是否符合《水務安全條例》和工程合約的要求,仍然未能確定。


屋邨的水喉系統,水喉匠燒焊用什麼物料、施工質量是否過關等,只是供水鏈的一部分,其他環節包括對物料和施工的監督、對工程的驗收等,都涉及其他人等。今次食水含鉛事件,水喉匠應承擔的責任顯而易見,不過若說其他人包括承建商和部門官員可以置身事外,毋須承擔任何責任,也無法接受。以負責啟晴邨水喉燒焊的林姓水喉匠為例,即使他使用的燒焊物料有問題,監督人員懵然不知,但是完工後理應有房屋署人員驗收工程,水務署人員抽驗水質是否合乎衛生標準;由結果看來,林姓水喉匠的施工全過程都過關,應該把關的部門人員卻未發現有問題,他們的表現,未符合盡職盡責要求。


另外就制度上規管水喉,據知多年來,房屋署仍未把水管質量納入認證計劃,會否因而在源頭難以杜絕水管、水龍頭等部件以至燒焊物等含鉛,值得探究。按已知情况看來,屋邨食水含鉛超標折射出來的情况,反映興建公共屋邨之時,在工程物料、施工、不同階段監管,以至預製組件質量等,可能都存在漏洞,屋邨內外質量是否達標已經成為懸念。特別是預製組件在境外生產,監管更是鞭長莫及。因此,房委會有必要全面檢視相關情况,堵塞漏洞,加強監管,確保公共屋邨的質量達至高水準,各個方面都不會損害居民的健康。


特首梁振英對今次事故十分重視,他提出從天台水缸鋪設臨時水管到達各樓層,使居民毋須到地下取水,可見他對減輕居民受困擾的用心。特區政府跨部門應對此事,涉及兩個政策局、三個部門,除了處理調查、善後等工作,還召開跨部門記者會,強化與傳媒和公衆溝通。這類事故涉及千家萬戶,關乎居民的食水安全和健康,觸動面既深且廣,居民在知道情况、了解處境之後,才不致出現無所適從的紛亂局面。要達到井然有序效果,政府須盡量披露資料,提供正確情况,則居民才會與政府步調一致,共同應對。只是,個別官員的做法,顯然未達此基本要求。


淡化預製組件試驗

官員被指混淆視聽

啟晴邨試驗新預製組件,事態並非當局主動披露,而是林姓水喉匠接受傳媒訪問時爆料;這個新情况,對判斷事態肇因是重要參考。只是,房屋署官員對此諱莫如深,在記者會說試驗單位「只屬少數」,意圖淡化此事,其後政府發新聞稿才披露啟晴邨6座大廈都有參與試驗,其中一半浴室是採用在內地預早安裝喉管的預製組件,另有兩座大廈試驗預製廚房,其中約一半在內地安裝喉管。這樣的試驗規模,肯定不是「只屬少數」,房署官員的說法被質疑為混淆視聽,或有意圖誤導之嫌。


際此敏感時刻,房署官員的做法,其實犯了大忌,使公衆質疑事故是否燒焊物含鉛那麼簡單,對責任誰屬也有更多想法。昨日的記者會,記者多次提問此事,要求相關官員澄清並道歉,可是房署官員不單未道歉,還說當日是順應記者講「小量」而已,其死撐和諉過的取態使人憤慨。最後是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抵不過記者一再提問,才說關於預製組件數量,「如果信息上造成混亂,作為局長代表政府講對唔住」云云,事態才告一段落。張炳良的勇於面對,值得肯定。


政府就屋邨食水含鉛量超標,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其中包括穩定居民情緒,減輕他們生活受到的困擾。但是,在第一線執行政策的房署官員,過去數日的表現,顯然未達「面向公衆,以民為本」方針的要求。若相關官員能夠汲取教訓,調整心態,以正確態度應對,或可挽回敗績,否則高層官員應該介入,調整跨部門陣容,以免因為個別官員的表現,影響了紓解這場危機的大計。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