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競爭大非問題 輸在起跑線要正視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15日 06:35
2015年07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星期在本欄的文章中我嘗試指出,所謂「社會流動性減弱」其實是一個涵蓋面太寬、無法討論出什麽有意義的結論的「泛題目」。把個別的例子串聯起來可以得到一個總體印象,但要有效分析問題並考慮對策則無甚幫助。


更多人參與競爭是好事

以法律行業為例,假設你是個法律系畢業生,成績不俗(二級甲等榮譽),英文雖未算琅琅上口,但也足夠應付閱讀甚至起草法律文件。30年前你找工作會很容易,之後事業發展更會隨着香港經濟起飛而平步青雲。但今天的就業市場及競爭環境完全不一樣,你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可能不會是最心儀的國際律師行,之後更必須年復年地競爭才能夠保住事業。


會計行業亦有同樣的情况,我有個朋友20年前從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系會計專科畢業,當年「六大」會計師行(Big Six )向她招手,起薪點是每個月9000多元,而且大部分年輕人會有一天當上合伙人。相比現在,據報「四大」(Big Four)的起薪點大概是1.3萬元,至於升合伙人則雖非天方夜譚,但至少是機會甚微、不會是入行時的憧憬。


兩個例子都反應着大家耳熟能詳、比比皆是的現實。今時今日的大學畢業生要面對的競爭的確是要較以前大得多。這是香港經濟起飛了一段時間、已經達到高水平的必然現象。


以上簡單的描述,卻掩蓋了另一個同樣重要的事實。今日能夠從法律系畢業或是投考跨國會計師行的年輕人,在二、三十年前很可能機會都沒有。20年前的年輕人只有14%可以讀大學,今日的比例是40% !20年前香港只有一家大學有法律系,現在是三家,而且愈來愈多中產家庭有能力送子女到外國讀書,包括在英國和澳洲修讀法律。


草根孩子易被社會邊緣化

可以說:以前競爭較小,因為有幸可以參與競爭的人較少。現在競爭大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年輕人參與競爭的機會多了。這絕對是一件好事,我們應該為社會此等發展感到驕傲和欣慰。


我斗膽認為,要討論社會流動性,重點不應該是年輕一代所面對的競爭程度,而是競爭環境出現後「輸在起跑線」的情况愈來愈嚴重。這包含着兩個關聯的問題:第一,連基本準備競爭的條件都不足夠、主要是低下階層家庭的子女,會被社會發展邊緣化。第二,隨着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從知識增闊為見識、從硬技能轉為軟技術,就連有點資源的中產家庭父母也得遠謀短慮,不停為子女「增值」,生怕在任何一方面落後於別人。


篇幅有限,下星期繼續討論「輸在起跑線」之問題。


法律界人士

[李律仁 法律金融]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