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吳志森﹕21世紀了,清潔香港還要搞運動?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15日 06:35
2015年07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1970年代創造的垃圾蟲形象,距今已有超過40年,但絕大多數香港人,仍然印象深刻。感謝偉大的互聯網,把這段歷史完整地記錄下來,文字報道、宣傳影片,只需動動指頭,幾乎無一遺漏在網上找到,即使當年還未出生的80後、90後,對1970年代初的清潔香港運動,毫不陌生。


戀殖本土派,對麥理浩時代的香港,有很多美好的想像,這都是因為「距離美」。時空距離愈遠,細節愈模糊,可發揮的想像空間愈大。對比今天香港的沉淪,不少港人對麥理浩殖民時代有美好的投射,作為一種心理補償,也未可厚非。


勞工福利、免費教育、十年建屋、廉政公署,一連串的社會改革,都是麥理浩時代的產物,港人津津樂道,政策深遠,影響至今。


麥理浩要市民擺脫過客做歸人

麥理浩為何在1970年代初發動全港清潔運動?與其他政策領域如何互動?如何體現殖民管治者的政治動機?是社會政治歷史學者值得研究的課題。


40年前的清潔香港運動,除了有環境衛生健康的實際需要外,本質上,是一場由官方發動的「本土運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衛生環境非常惡劣,鼠輩橫行,傳染病肆虐。最令人頭痛的,是這些避秦南來的中國難民,充斥農民習性,不講衛生,隨地吐痰,亂拋垃圾……當年住在寮屋、徙置區、唐樓的香港人,定有深切體會。


英國殖民者汲取六七暴動的教訓,深知「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在香港無法繼續有效管治,要長治久安,就要作出徹底的社會改革,爭取港人對殖民政府管治的認同。


若然大多數香港人仍抱難民心態,香港只是過渡時期的暫居地,他們對居住的地方毫不認同,就不會講究衛生,更不會愛護社區環境。麥理浩發動大規模的清潔香港運動,就是要香港市民擺脫過客,要做歸人,視香港為安身立命的家園,有了身分認同,才能與殖民政府的社會改革互相呼應,有效管治才能實現。


1970年代初開始的清潔香港運動,持續不斷超過10年,但聲勢和規模逐年轉淡。另一次鋪天蓋地的清潔運動,是2003年SARS後,由當年的政務司長曾蔭權親身領銜。


區選臨近

清潔運動為建制派助選?

SARS爆發,香港走進死蔭的幽谷,瘟疫消退,危機暫緩,但港人的傷痛未能平復,希望仍未挽回。洗洗太平地,清潔後巷樓梯,與遏止SARS死灰復燃未必有必然關係,但由曾蔭權率領一眾問責高官,個個捲起衫袖拿着掃帚清潔垃圾黑點,雞手鴨腳,成效有限,鏡頭下高官的親民示範,似乎是想洗脫SARS時間進退失據驚惶失措的窩囊形象,效果如何,自有公論。SARS後的清潔運動,實質是一場希望挽回港人信心的政治運動。


到了2015年,政改否決,建制「甩轆」,票債票償的算盤無法打響,梁振英信誓旦旦放棄政治爭拗,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正當港人引頸冀盼,看看特區政府有何靈丹妙方,梁振英突然宣布發動一場清潔香港運動,由林鄭月娥親督師,跨部門各首長落力參演。


港人的清潔意識,經殖民政府20年的精心調教,已與西方先進的文明社會看齊,再經SARS一役,個人衛生習慣,也飛躍提高。人們要問的是,21世紀的2015年,清潔香港,還需要搞運動嗎?


40年來歷次的清潔香港運動,都有彰彰明甚的政治目標。今天的香港,英殖政府早已遠去,也沒有瘟疫重臨的危急迹象,梁振英政府的清潔香港運動,目標又是什麼呢?最大可能,是年底區議會選舉臨近,為建制派助選,大規模動用納稅人資源,製造成果給建制政黨「成功爭取」。可以肯定的是,當林鄭落區洗街擦地的時候,那些穿著政黨標記烏龜背心,寫着自己名字的區議員或社區主任,一定像攝石人一樣,形影不離林鄭左右。


(samngx@gmail.com)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