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投資市場最重要是什麼?是看對市?債王格羅斯4月時曾指德國債出現絕世沽空的好時機,之後德債果然大挫,但債王卻表示「執行得不好」,以致旗下基金未有受惠,更跑輸大市,而到了上月初,格羅斯又公開表示深圳股市將出現一生一次的沽空好時機,大家自然知道A股迅即跌到一仆一碌。不過,原來債王卻又沒有行動,又錯過了賺大錢的機會。
債王絕對是金融界最聰明的一類人,雖然近年看市準繩度不及從前,但爛船也有三斤釘,也時不時會發表真知灼見。不過,就算是看對了市場,也未必一定可以大賺特賺,可以是光說不做,也可以是「執行得不好」,可見投資市場,看對市自然是好,但這還不夠,還要好好執行,才會化灼見為真金。
分析容易實戰難
君不見不少大行的星級分析員,撰寫股市分析報告頭頭是道,但當轉為做了基金經理,所打理的基金成績往往慘不忍睹。筆者認為,最重要原因乃是寫報告不用實際參與買賣,不用承受每分每秒股價上落的心理壓力,便較不容易做錯事,看市時也會較為冷靜客觀。
事實上,就算是看對市,買入或賣出正確,目標也不會一步到位,比如說預測買入的股票價應可上升五成,可能會是先升一成,然後倒跌一成半,之後又升三成,卻又調整兩成,要反反覆覆一段長時間,才會到達目標。這個時候,如因到價而賣股,股價又可能破頂續升,初頭會說是按本子辦事,再升也不可惜,誰知升完又再升,最後忍不住再高追,怎知卻偏偏在這時摸頂!
其實,在樓市也不乏看對市而賺不到錢的人,筆者便看過不少人,多年前便說香港地少人多,買樓一定有買貴,冇買錯,一直卻見未有入市,到了真的決定要真金白錢買樓之時,總會有諸多推搪的理由,有說是經濟不穩定,又或樓價高過SARS時,要等候回調才入市,怎知樓價總是大漲小回。
相反在1997年上次樓市泡沫爆破時,筆者也見過不少人都已覺得樓價貴,租金回報遠低於供樓利息,樓價有很大機會出現調整,但一日見樓續升,便總說要多看一會,結果亞洲金融風暴掩至,樓價開始急瀉,開始時說只要樓價反彈至前高位,便一定會出售單位,但蘇州過後無艇搭,樓價愈跌愈有,可能到了2003年SARS最低潮才引刀成一快。
未來中小型單位佔住宅供應69%
筆者覺得,看市也好,真正行動也好,都應早訂計劃,然後按實際情况執行。否則,如債王預測到德債和深圳股市會大挫,卻光說不做,那看對市又有什麼用?又或者看到維持市場方向的基礎因素已開始改變,卻又說可繼續觀察,錯過了出市時機,那就不要後悔。
香港樓市自2003後升了12年有多,就算仍是牛市,那也已是老牛,而過去樓價大漲小回,主要是低息和供應少所致,但美國聯儲局主席耶近日言論,已差不多等同暗示今年一定會加息,而以往因息低而看好樓市的人,卻又說就算加息,也不會加得多,加得也會慢。
至於供應,發展局長陳茂波日前在網誌發表的最新文章及數據,大家應加以留意:
「截至今年5月底,估計未來3至4年的潛在一手樓供應量將高達8.1萬個單位……以動工量而言,過去3年(2012至14年)的平均每年動工量為約1.67萬個單位,較過去5年(2007至2011年)的每年平均1.06萬個單位,大幅增加約58%(圖1)。
在2010至2014年間的新增私人住宅土地,合共可供興建約8.76萬個單位,較這五年間的一手樓總吸納量6.55萬單位多出逾34%(多22,000個單位,見圖2)。由此可見,一手住宅的供求失衡問題正逐步紓緩……過去一年多二手樓價的升幅,很大程度是由小型單位帶動……『40平方米以下』及『40至70平方米』的單位在2014年的升幅分別為15.2%和14.1%,而同期『70至10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以上』的單位,升幅分別只是7.7%和6.4%(圖3)……不過,在未來3至4年的8.1萬個潛在住宅單位供應中,將會以中小型單位為主,佔比達69%(圖4)。」
大家看到以上供應數據,知道美國將加息,樓宇尤其中小住宅供應將急增,認為會對後市有何影響,又會如何部署?
陸振球
債王絕對是金融界最聰明的一類人,雖然近年看市準繩度不及從前,但爛船也有三斤釘,也時不時會發表真知灼見。不過,就算是看對了市場,也未必一定可以大賺特賺,可以是光說不做,也可以是「執行得不好」,可見投資市場,看對市自然是好,但這還不夠,還要好好執行,才會化灼見為真金。
分析容易實戰難
君不見不少大行的星級分析員,撰寫股市分析報告頭頭是道,但當轉為做了基金經理,所打理的基金成績往往慘不忍睹。筆者認為,最重要原因乃是寫報告不用實際參與買賣,不用承受每分每秒股價上落的心理壓力,便較不容易做錯事,看市時也會較為冷靜客觀。
事實上,就算是看對市,買入或賣出正確,目標也不會一步到位,比如說預測買入的股票價應可上升五成,可能會是先升一成,然後倒跌一成半,之後又升三成,卻又調整兩成,要反反覆覆一段長時間,才會到達目標。這個時候,如因到價而賣股,股價又可能破頂續升,初頭會說是按本子辦事,再升也不可惜,誰知升完又再升,最後忍不住再高追,怎知卻偏偏在這時摸頂!
其實,在樓市也不乏看對市而賺不到錢的人,筆者便看過不少人,多年前便說香港地少人多,買樓一定有買貴,冇買錯,一直卻見未有入市,到了真的決定要真金白錢買樓之時,總會有諸多推搪的理由,有說是經濟不穩定,又或樓價高過SARS時,要等候回調才入市,怎知樓價總是大漲小回。
相反在1997年上次樓市泡沫爆破時,筆者也見過不少人都已覺得樓價貴,租金回報遠低於供樓利息,樓價有很大機會出現調整,但一日見樓續升,便總說要多看一會,結果亞洲金融風暴掩至,樓價開始急瀉,開始時說只要樓價反彈至前高位,便一定會出售單位,但蘇州過後無艇搭,樓價愈跌愈有,可能到了2003年SARS最低潮才引刀成一快。
未來中小型單位佔住宅供應69%
筆者覺得,看市也好,真正行動也好,都應早訂計劃,然後按實際情况執行。否則,如債王預測到德債和深圳股市會大挫,卻光說不做,那看對市又有什麼用?又或者看到維持市場方向的基礎因素已開始改變,卻又說可繼續觀察,錯過了出市時機,那就不要後悔。
香港樓市自2003後升了12年有多,就算仍是牛市,那也已是老牛,而過去樓價大漲小回,主要是低息和供應少所致,但美國聯儲局主席耶近日言論,已差不多等同暗示今年一定會加息,而以往因息低而看好樓市的人,卻又說就算加息,也不會加得多,加得也會慢。
至於供應,發展局長陳茂波日前在網誌發表的最新文章及數據,大家應加以留意:
「截至今年5月底,估計未來3至4年的潛在一手樓供應量將高達8.1萬個單位……以動工量而言,過去3年(2012至14年)的平均每年動工量為約1.67萬個單位,較過去5年(2007至2011年)的每年平均1.06萬個單位,大幅增加約58%(圖1)。
在2010至2014年間的新增私人住宅土地,合共可供興建約8.76萬個單位,較這五年間的一手樓總吸納量6.55萬單位多出逾34%(多22,000個單位,見圖2)。由此可見,一手住宅的供求失衡問題正逐步紓緩……過去一年多二手樓價的升幅,很大程度是由小型單位帶動……『40平方米以下』及『40至70平方米』的單位在2014年的升幅分別為15.2%和14.1%,而同期『70至10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以上』的單位,升幅分別只是7.7%和6.4%(圖3)……不過,在未來3至4年的8.1萬個潛在住宅單位供應中,將會以中小型單位為主,佔比達69%(圖4)。」
大家看到以上供應數據,知道美國將加息,樓宇尤其中小住宅供應將急增,認為會對後市有何影響,又會如何部署?
陸振球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