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機管局姚兆聰先生7月6日發表題為〈機場運作安全最重要〉一文,存在對雷電的基本誤解。
由此可見,2003年起用的閃電警報系統和據此定下的人員躲避雷殛的程序,矯枉過正至窒息機場地面運作的地步。其由來可能是當時將程序的決定,交給缺乏科學知識的高層行政人員去作,結果是定下脫離現實的程序。
這個因誤解而作出的錯誤決定,從姚先生的有關進場管制(Approach Control)空域的論述中看出。該空域中的飛機,需要躲避猛烈的亂流,但並不一定躲避得開相關的雷殛,所以依然不斷有發生飛機遇雷殛的事故,雷殛飛機的事故也不止在這片有限的香港天空發生。
事實上每天全球飛機航道上發生多次飛機遇雷殛事件,而並沒有飛機或乘客遇到險情,原因是飛機整體就是一塊避雷針(earthing rod)。看來、聽來驚人的電火,從飛機的一邊進入,順利通過機體,從另一邊回到大氣中,繼續行程。電火進入機體之前,在空氣中是持續引起空氣爆炸,所以在機體表面造成輕微的針眼損傷,並無大礙。
風險沒有可能減至絕對的零
偶爾一次雷殛令飛機失事,是因飛機的整體過電性(electrical continuity)事前受損,引致部件之間發生跳火的現象。
此所以,天文台發出雷暴警告時,市民依然如常上街,因為街道兩旁的建築物都有安裝避雷針,引開電火,進入地下,雷電不會刻意去找行人的麻煩。
同樣地,機場地面工作人員不需要「緊張」至廊前停機位都不敢出去。不止機廊及空橋有避雷針,行李車龍、餐食供應車都可以有,停泊的飛機當然有着地線。
所以如姚先生文中所說,已「有效地減低雷電擊中的風險至國際接受水平」。要將風險減至絕對的零,是沒有可能的。我們不可以因為風險不是零,就一切地面活動停頓。
不連接機廊、在空曠地方的停機位,那又當別論。所以如林超英的「豆腐渣」論所說,若2010年有建造成X型機廊的話,就不會一大堆空曠地方的停機位空着不敢用,5月23日的情况就大大改觀。
可是載滿乘客的飛機,雷電中依然在整個機場地面都來去安全呀。地面工作人員,只要如飛機裏的乘客一樣保護周到,一樣可以安全出勤。
全世界的機場都有發生雷電,可是並沒有我們那麼「緊張」,地面「塞機」至這個離譜的地步。我們做少了什麼呢?不要愈描愈黑了。
作者是前民航處長
由此可見,2003年起用的閃電警報系統和據此定下的人員躲避雷殛的程序,矯枉過正至窒息機場地面運作的地步。其由來可能是當時將程序的決定,交給缺乏科學知識的高層行政人員去作,結果是定下脫離現實的程序。
這個因誤解而作出的錯誤決定,從姚先生的有關進場管制(Approach Control)空域的論述中看出。該空域中的飛機,需要躲避猛烈的亂流,但並不一定躲避得開相關的雷殛,所以依然不斷有發生飛機遇雷殛的事故,雷殛飛機的事故也不止在這片有限的香港天空發生。
事實上每天全球飛機航道上發生多次飛機遇雷殛事件,而並沒有飛機或乘客遇到險情,原因是飛機整體就是一塊避雷針(earthing rod)。看來、聽來驚人的電火,從飛機的一邊進入,順利通過機體,從另一邊回到大氣中,繼續行程。電火進入機體之前,在空氣中是持續引起空氣爆炸,所以在機體表面造成輕微的針眼損傷,並無大礙。
風險沒有可能減至絕對的零
偶爾一次雷殛令飛機失事,是因飛機的整體過電性(electrical continuity)事前受損,引致部件之間發生跳火的現象。
此所以,天文台發出雷暴警告時,市民依然如常上街,因為街道兩旁的建築物都有安裝避雷針,引開電火,進入地下,雷電不會刻意去找行人的麻煩。
同樣地,機場地面工作人員不需要「緊張」至廊前停機位都不敢出去。不止機廊及空橋有避雷針,行李車龍、餐食供應車都可以有,停泊的飛機當然有着地線。
所以如姚先生文中所說,已「有效地減低雷電擊中的風險至國際接受水平」。要將風險減至絕對的零,是沒有可能的。我們不可以因為風險不是零,就一切地面活動停頓。
不連接機廊、在空曠地方的停機位,那又當別論。所以如林超英的「豆腐渣」論所說,若2010年有建造成X型機廊的話,就不會一大堆空曠地方的停機位空着不敢用,5月23日的情况就大大改觀。
可是載滿乘客的飛機,雷電中依然在整個機場地面都來去安全呀。地面工作人員,只要如飛機裏的乘客一樣保護周到,一樣可以安全出勤。
全世界的機場都有發生雷電,可是並沒有我們那麼「緊張」,地面「塞機」至這個離譜的地步。我們做少了什麼呢?不要愈描愈黑了。
作者是前民航處長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