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特區政治旋轉門 可對各黨派敞開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2日 06:35
2015年07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宣布兩名局長離任和接替人選,這是3年多以來,現屆政府少有的主要官員變動,亦可視為「梁班子」一次改組。現屆政府一些局長的工作能力和表現,社會上早有議論,也有意見提出須更換部分局長以強化施政,但是梁振英都不為所動;今次人事變動,涉及者並非坊間認為急於調整的職位;更換兩名局長之後,梁班子並未予人面目一新之感,若認為改組後會強化特區政府的施政能力,還須實踐證明。


劉江華升任局長

旋轉門獨厚民建聯

離任的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和公務員事務局長鄧國威僅發表書面聲明,並未公開親自交代原因,難免引起諸多揣測,更成為政敵攻訐的口實。例如泛民議員認為這是「反映梁振英不得民心,也留不住下屬」,即使建制派議員也說「兩人性格不適合當問責局長,做下去很辛苦」,云云。總之,對曾德成和鄧國威離任緣由,有不少猜測。不過,由於局長須由中央任命,因此絕非個人臨時起意之作,必定醞釀和安排了一段日子;在各方三緘其口下,只能留待時間冲擦,在適當時候還原真像。在這裏或許只能祝願曾德成退休生活愉快,鄧國威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享天倫之樂。


今次局長人事變動,顯示政治上的「旋轉門」,值得再提出來討論。公務員事務局長歷來較特別,即使在2002年實施問責制之後,局長仍由公務員出任,而且保留公務員身分,使這個職位更替與旋轉門沒有多大關係。原海關關長張雲正接替鄧國威出任公務員事務局長,想必也沿襲這個慣例,不具備特別政治意涵。至於原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劉江華升任民政事務局長,則是其中一個旋轉門的典型個案。


所謂政治上的旋轉門,主要是指社會精英在官政學商各個界別流轉,在其他政治發展較成熟的國家和地區,這是被視為培養政治人才的做法。13年前特區政府推行主要官員問責制的時候,一度被賦予吸引社會精英加入政府,引入新思維,給香港的管治發展注入新元素和動力的憧憬。其後事態發展未盡人意,例如公務員與問責官員的扞格,政治無休止爭拗使社會精英卻步等,或許都是原因。不過,不少人對問責官員感到意興闌珊的同時,旋轉門卻對建制陣營政治人物敞開,成為他們躋身政府、掌握權力的捷徑,現任商務及發展局長蘇錦樑和晉身局長的劉江華,是突出例子。


蘇錦樑和劉江華都曾經是民建聯要員,同樣做過副主席,然後分別踏入仕途,做問責局長。民建聯成員,除了蘇錦樑和劉江華晉身局長之外,還有民政事務局的政治助理徐英偉,之前是青年民建聯的副主席,被視為重點培養的青年才俊,一度傳出他回籠民建聯擔任總幹事,因為顧及一些考慮和安排而擱置。另外,民建聯的陳克勤曾到特首辦供職,現在是立法會議員。可見民建聯成員在政界、官場的流轉,反映旋轉門對他們從政生涯的作用。


近年,政府多吸納民建聯成員加入,他們在各個崗位的表現,自有一定成績。不過,特區政府是全港700多萬名市民的政府,單一政黨肯定不能反映本港的多元化、多樣化特質,即使就建制陣營而言,除了民建聯,還有其他黨派,以至在理念上與建制陣營契合的社會精英,肯定不少。然則,特區政府在培養政治人才、分配權力為何獨厚於民建聯,這對達致良好管治和促進和諧是否有幫助,是需要思考和檢討的問題。


「破壞者」路線偏窄

泛民應思考籌謀出路

政府期望管治團隊理念一致,可以理解,但是理念一致不等於用人都出於單一黨派。事實上,政府團隊同質性太高,較容易流於偏頗,在應對多元多樣組合的社會,失之偏的可能性就較高,對管治並無好處。特區政府應該開放思維,吸納更多各方面人才加入,防止單一黨派獨大可能出現的失衡。設若建制陣營中人除了民建聯成員之外,再無可用之人,則情况就更嚴重,因為此乃反映建制陣營的質素和能量存在問題。不過,放眼檢視一些人的能力和表現,並不存在這樣的情况和問題。另外,泛民陣營取態理性務實,能力能量不宜小覷之士亦大不乏人,若旋轉門同樣向他們敞開,對吸納能人志士服務市民,更具意義。


不過,泛民陣營對是否加入政府,也應該有新思維。泛民陣營一直拒絕加入政府,連在民主路上的同道中人若晉身官場,在泛民陣營所獲待遇,輕者視同陌路,重者要面對詆毁攻訐,這在少有的民主派背景的官員遭遇,已經體現出來。泛民若認為繼續敵視特區政府,是他們的生存之道,則隨着市民逐漸清楚「破壞者」的角色,會使社會倒退,這條路線將會愈來愈窄,若改弦更張成為「建設者」,會否出現天地寬的局面?值得泛民人士深思。特區政府對旋轉門極具影響力,全面敞開之後,包括泛民陣營的多方面人士在其間兜來兜去,政治生態將會豁然開朗,香港才有望達致良性互動、良好管治的景况。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