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建宗﹕勿因食水含鉛而自亂陣腳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2日 06:35
2015年07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我在外地公幹了兩星期,返港駭聞啟晴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目今社會擾擾攘攘,不論政府部門和政界,似乎都不能掌握到問題的精要,愈說愈亂!


民生無小事,何况生命安全問題?事件令我想起2005年中國松花江發生石化工業意外,排出大量含苯化合物,污染了水源,引致哈爾濱市人心惶惶,把省內瓶裝水搶購一空,全球傳媒廣泛報道;事件最後還成為國際政治糾紛,住在松花江下游的俄羅斯居民也受影響,向中國遞交抗議和賠償要求,而當年的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解振華因而引咎請辭。香港公共屋邨的食水含鉛量超乎正常,從而引發居民的健康威脅,再發酵成社會性恐慌和政治上的爭端,軌迹同出一轍。香港人痛定思痛,必須從中汲取教訓,日後更重視食水的質素監管,並供水的安全細節,從「搖籃到墳墓」,全方位監督,以強化「總水管理計劃(Total Water Management) 」(註:水務署譯作「全面水資源管理」)。


產生食水含鉛「超標」事故,可能成因頗多。當然建築商用料不佳、對承建商的工作監督不力、承包工人常識不夠、敷衍了事都是很可能的原因。另一方面,環境因素的污染也不容忽略。舉例而言,啟晴邨位處九龍灣,附近有沒有油站漏油呢?有可能是從前含鉛汽油年代漏裂出的汽油,從而污染了土壤和埋在地下漏裂了的水管呢。另一方面,關乎從前啟德機場貯油庫所引起的土壤污染嗎?雖然目今一切均是想像和推測,但追查起來總不能排除一切可能的原因,虛心追查,這才符合科學精神。所以,調查委員會必須包括熟悉政府程序、建房的工序運作和管理,也對環境和供水系統有起碼的認識,尤其熟悉工程管線設計和操作的專業人員參加。「答案總比問題多」,只要大家心平氣和,有條不紊,細心追索分析,汲取教訓去積極改善,紛亂必定迎刃而解,目前千萬別受政治影響而亂了分寸。


發布資訊務要謹慎處理

謠言止於智者,要遏止社會對飲用水安全的疑竇,合宜的公眾教育乃當務之急。要談「含鉛超標」大道理,必須首先辨別香港所沿用的世衛(WHO)「指引」(guidelines),與歐盟和美國在監管制度上訂定的「標準」(standards)在含義上絕不相同。「標準」是法定的,不容逾越。世衛的指引,乃供參考,彈性較大。根據世衛指引: 成人體重的市民,若飲用符合其指標的食水,連續飲用60年均沒有相關疾病的風險。至於飲多少年超標的水,才會致病,那就因人因地而異,醫學界必須更仔細地進行毒理研究,針對性地加以防禦和醫治。引伸而言,食水中含鉛稍微超標,只要仍未達到引起工業意外的高濃度水平,它就不會如砒霜或山埃般是「毒物」,也不致於飲一兩杯超標水便立即毒發的,因為鉛只是一種引起慢性疾病的風險物質。所以,發布有關資訊給市民時,務要謹慎處理,切勿因着不合宜的對比而引發不必要的恐慌。


再追根究柢,原來世衛的「指引」一般是憑傳染病學方法,用統計回歸程式推算出來的。因此,其致病風險只是一個以回顧式(retrospective)統計取得的機會率,所以就算是短期及間竭性地超越指引數值,只要及時發現、及早管控,染患疾病的機會便可壓抑。有見及此,各屋邨居民毋須因目前境况而產生過度驚恐,甚至乎爭相尋求議員幫忙,排隊化驗水質。只要政府的資訊透明,以民為本,也注重公眾參與,我們應對政府公布的抽驗報告有起碼的信心。老實說,每滴水都化驗就沒有水喝了。憑筆者的了解和實地觀察所得,香港水務署的化驗儀器、人才和技術經驗,乃世界級水平,恐不是香港一般化驗公司之所能及,我們不用急於聘請市面上良莠不齊的化驗所去做驗水樣工作。此外,指引既是憑統計訂定,抽驗方法便應符合統計學上「隨機抽樣」的原則,那最重要是符合標準測試方案,單取每天最髒的一個樣本,又或最清潔的一個樣本去化驗都不夠科學;統計的數據愈多,標準誤差便愈小!


應設特別工作隊大規模驗水

引古鑑今,政府首先要重拾自信,也要及早爭取回普羅市民的信任。成立委員會去追查原因、尋找責任、判斷是非和推動改革是必須的,是值得支持的。但解決目前的社會恐慌和管治信心危機,筆者認為應由房屋署和水務署特別抽調人手,成立特別工作隊(task force),依按世衛標準,為全港樓宇進行一個大規模的驗水行動,然後公正透明地交由一個獨立的專家委員會鑑定,盡快向社會交代,以穩固介入了不少政治因素的社會恐慌。這不會令水務署特別增加人手問題,因為水務署亦已恆常在全港樓宇進行抽查了,何况,若以水務署的人力、物力和水平也不肯去做,那徒增民間胡亂找不合水平的公司去製造混亂而已,請三思!


用來焊接喉管的鉛,不容易溶解於水中,所以身體吸收的分量,微乎其微,應該不會對一般成人的身體構成嚴重威脅。兒童也不會常在喉管接駁位附近玩,手指甲和傷口等因接觸削刮出的鉛質而感上污染的機會恐也不大。本港近30年來建成的樓宇,已很少使用鉛喉和含鉛的接合物質了。東江水近年的水質也隨着內地政府積極防治污染而改善,所以從原水引入鉛水的可能性已大不可能。化驗方面,目前較準確的重金屬化驗儀器叫ICP-MS,消費者可從化驗所所提供的價目表中辨別。現存的漏洞,應是由質素控制(QC)和質素保證(QA)問題所引發。房屋署和水務署真的要take the lead,主動和商會和專業團體訂定約章與專業守則,針對漏洞,防患之蔓延和再生!


作者是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前水質事務諮詢委員會主席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