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輝﹕碎片化的教育絕路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3日 06:35
2015年07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星期,因一位教師自殺而引發的教育界留守政總行動,好像沒有得到社會應有的關注。


那位自殺的陳教師,33歲,擁有3個碩士學位,報道指他滿腔教學熱誠,受學生愛戴,又設立網誌與學生分享哲理,但事與願違,陳教師雖曾任教不同學校,也不獲續約,因而無法找到穩定教職,自殺當日更是他所住劏房的租約到期日,可謂屋漏兼逢夜雨。


事後父親慨嘆:「無理由讀咁多書都搵唔到出路」。我想,這不單是身為父親的困惑,而是每個人的疑問:這位有心有力的老師,何以卻不能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發揮所學呢?他生涯的浮沉消磨,不止是對他本人青春和生命的扼殺,其實也是對社會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棟樑的消磨扼殺。


面對不正常的死亡和教育界的抗議,教育局卻以閃避的方式回應:「事件可能涉及不同的個人因素,認為各界不應以一己之見解讀背後的原因」,云云。然而,吳克儉局長不要再作鴕鳥吧,如果你對這老師之死無動於中,也請看看教協最近發表,關於合約制教師工作狀况的統計數字,其中兩項如下:


(一)九成合約教師合約期只有一年,有4%更不足一年;

(二)工作超過一年的合約教師中,超過三分之二都曾任職2間學校或以上,且通常是當「政府的臨時津貼終止或縮班」之際,首當其衝的裁員對象。


就是說,一來陳老師的飄泊消耗並非孤例,再者,這其實牽涉更複雜教育和文化難題。在這一詛咒般每年重新開始的碎片化環境中,正如Richard Sennett所提出的,人,寶貴的工作經歷根本難以沉澱累積,而於朝不保夕中,也無法從不斷的試錯中(try and error)鑽研啄磨任何匠人技藝,何况這一百年樹人之業。


合約制構造的碎片化狀態,使我們容易陷於那種遭用完即棄而自感無用的精神狀態,究其實,我們的社會都失去了一種重要的匠人價值,也就是通過長時間的專注磨練,從而把事情做好的精神。


專注才能把事情做好,我想教育也並不例外。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