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屠海鳴﹕經濟和民生是香港當前的「最大公約數」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4日 06:35
2015年07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政改紛爭,吵吵鬧鬧,歷時近兩載無果,以「原地踏步」結局淒慘謝幕。反對派的綑綁否决,扼殺了香港的民主進程。進入「後政改時代」,按說港人應轉移視線,聚焦經濟,改善民生,豈料近來論戰烽煙仍未平息。立法會大堂之上,各方唇槍舌戰,互不相讓;大學校園,街頭坊間,爭吵之聲還是不絕於耳。此情此景,不免讓人感嘆:今夕何年、身處何地?以務實、理性著稱的港人,從來勤勉有加,兢兢業業,不知自何時起,兩方陣營人人皆為「演講高手」,個個都善「紙上談兵」!


人云:「真理愈辨愈明」。爭論,固然有助於明辨是非,但如此喋喋不休,耗費的卻是納稅人的錢財和巨大的時間成本。放眼全球,經濟形勢詭異多變;聚焦香港,經濟下滑堪憂,貧富懸殊依舊。市民須尋找社會「最大公約數」,致力經濟民生,莫空談,齊努力!


「不爭論」是大智慧

一事當前,先幹起來再說,還是先論證好再做?其中蘊藏着辯證法的原理,不可一概而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對於一時無法達成共識的事,最好的辦法是放一放,時間和實踐會給出最好答案。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讓人欽佩之處莫過於此。鄧公「接盤」之時,中國已是一副「爛攤子」,老一代香港市民對內地當年的「逃港潮」記憶猶新。那僅是一個縮影,那時中國經濟幾近崩盤,鄧公感慨:「中國有被開除地球球籍的危險!」此後,打開國門,改革開放,深圳特區成為「前沿陣地」。彼時,特區街頭一幅「時間就是金錢,效益就是生命」的廣告宣傳畫引發很大爭議。極左人士攻擊為「拜金主義」,更有甚者,危言聳聽,說:「整個深圳除了五星紅旗,都是資本主義的東西,中國要變天了!」人言汹汹,鄧公不為所動,一言九鼎:「不爭論,試試看」, 放手讓深圳「殺出一條血路」。而今,深圳經濟總量與香港並肩,實則得益於此。「八九」之後,「姓資姓社」爭論喧囂塵上,改革開放有夭折之虞。1992年春天,鄧公南巡,所到之處,惴惴告誡:擱置「姓資姓社」爭論,「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只要不發展,任何路都是死路一條!」。一言既出,振聾發聵,催人警醒。此後,中國迎來改革開放第二個春天,今天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不爭論」是大智慧,可予港人借鑑。今日之香港,人心浮動,焦躁不安,凡事不論大小,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不通商量,不懂妥協。看似「民主自由」,實則誤港誤民。須知破解今日香港難題,絕非「耍嘴皮子」那麽簡單,須出實招。經濟下滑、貧富懸殊、房價過高、貧困人口增加、年輕人就業創業置業困難……市民心中有怨氣,眼前無出路,若繼續沉湎於爭論,絕非上策。看香港,思鄧公,「不爭論」是大智慧。


經濟民生乃當下要務

為政之要,在於謀事;謀事之要,在於找到社會「最大公約數」。高談闊論,無濟於事。對症下藥,方能見效。今年「七一」遊行人數急劇下降說明,香港政改已非「最大公約數」。時下,香港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是什麽?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兩年來,香港經濟一路下滑。2013年GDP增長2.9%,2014年GDP增長2.3%,2015年第一季GDP增長2.1%。世界經濟論壇、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競爭力研究所,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發表的競爭力報告都顯示,香港的營商環境惡化,已無法與新加坡同日而語,諸多方面亦落後於上海、深圳。


香港民生同樣堪憂。根據港府劃定的貧窮線,眼下,在這一貧窮線以下的市民已逾百萬,6人之中,窮者即佔其一,尤以老者貧窮堪憂,3位老者,即有窮者一人。試看維港兩岸何等美麗,獅子山下豪宅林立,然而世人可曾知否,貧民窟內,還有多少家庭棲身3平米「籠屋」?度日艱難,尚有安全隱患,讓「東方之珠」蒙羞,令一衆官員汗顏!此外,就業崗位減少、創業機會不多、市民「搵食」艱難,皆為民生焦點。


政改之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妨暫且放下,不爭論,不求同,不對抗。聚焦經濟民生,此乃當下要務。


以「大手筆」寫新傳奇

凡大發展,需大機遇;機遇當前,尚須「大手筆」運作。二者缺一不可。


香港昔日發展,均有「大手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功承接歐美產業轉移,躋身「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上世紀1990年代,經濟成功轉型,成為亞太金融中心、服務貿易中心,此其二。如今,機遇再次降臨,中國重塑經濟版圖,「走出去」戰略已經啓動,一盤大棋正在佈局:「一帶一路」浮出水面、亞投行已經成立、「絲路基金」呼之欲出、人民幣國際化乃大勢所趨……而內地金融體系長期封閉,經驗不足,人才匱乏,以香港金融優勢,充當「超級聯絡人」,捨我其誰?如能「大手筆」運作,定能在此大戰略中分得一杯羹,利及長遠。


香港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亦需「大手筆」。回歸18年來,香港太多政治爭拗,政府能夠聚焦經濟民生的,極大多數都是一些瑣碎、地區性或小修小補、小打小鬧的政策;或者是「新瓶裝舊酒」,總是市民熟口熟面那一套。記得在香港回歸的後過渡期,港英政府為了挽回市民信心和撐住下滑的經濟,在1989年末公布了一系列大型基建工程,包括赤鱲角國際機場、青馬大橋等,被稱為「玫瑰園計劃」,在穩定市民信心、加快經濟發展、提振政府民望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今天,中央政府挺港政策已經很給力了,從2003年非典後的「個人遊」政策,到2008年抗擊亞洲金融風暴衝擊的14條措施;從CEPA到「滬港通」,但如今在香港聚焦經濟民生方面能產生顯著效果的,必須是一些再具震撼性的「大手筆」措施,例如大嶼山開發計劃、大型的青年創業園區、全面的扶貧政策、落實中小學完全的免費教育、研究引進全民退休保障等等。今天香港的「最大公約數」,就需要看得遠一些、思考得深一些、準備得充分一些,拿出切實可行的大手筆方案出來,否則機遇和機會都將喪失。


作者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