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陽偉豪﹕語言含鉛甚於食水含鉛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5日 06:35
2015年07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高鐵超支,政府向港鐵查找責任,並沒有供出管道挖掘工人的名字;沙士期間,政府向衛生署、醫管局查找責任,並沒有供出廁所水渠的工匠名字;禽流感期間,政府沒有供出雞場戶主的名字;短樁事件,政府也沒有供出打樁工人的名字,可是,最近啟晴邨鉛水事件,政府還沒有向總承建商查找責任,就即時點名把責任置於水渠焊接工匠林師傅之上。坊間已有猜測是否承建商具中資背景,政府不想得罪他們,所以不便公開。本文目的藉啟晴邨鉛水事件,描述高官逃遁責任的語言技巧,希望藉此增強我們的語言觸覺,以免高官教壞細路,甚至教壞大人。


3個逃遁責任的語言技巧

逃遁方法一:以名字迴避名字。當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被傳媒問到為何公開焊接工人的名字時,他解釋是應傳媒要求;另一邊廂,當房屋署長應耀康被問為何不公開承建商的名字,他說恐怕把承建商的名字讀錯,而只記得它是個集團。張、應二人同是港大畢業高材生,但語文程度相差甚遠:一個懂讀,一個不懂。張炳良是教育學院前校長,是公共行政學教授,應耀康是經驗豐富的首長級政務官,一個把責任推到林師傅的名字上,心中似乎想迴避承建商的名字;一個就自責自認是自己語言的問題,把理由歸結於自身記性不好,並以此老態來迴避承建商的名字。逃遁責任,堆砌託辭,人之常情;但這等政治老手所持的逃遁理由,質素可以高一點嗎?常言道,以生命影響生命,現在,高官以名字迴避名字。


逃遁方法二:以時間換取空間。就鉛水影響健康一事,衞生署程卓端醫生答道,若拉勻一生計,飲用低於某指引值的鉛水,不會明顯威脅健康。她承認鉛水威脅健康,但在動詞「威脅」前面添加修飾詞「不會明顯」,以轉移威脅健康這焦點,這種逃遁手法已在拙作〈政改「甩轆」事件的語法分析〉(《明報》2015年7月11日)討論過。這回,高官還添加一項條件「拉勻一生計」,例如以一生70歲共25,550天的日子來計,只是數天飲用鉛水是不會影響健康的。她把鉛水這單一事件置於一生長流中,以時間換取逃遁空間。曾幾何時政府宣傳標語採用「生命冇take 2」,與程醫生今天的「拉勻一生計」相映成趣。


逃遁方法三:以重言淡化事實。一個局長、一個署長、一個醫生3位高官是社會不同範疇的精英,均以與智商不符的手法來堆砌託辭,因為他們有着同一個行政長官。梁振英在鉛水事件中說過:「不存在預製組件一定有問題,或者一定沒有問題」,「看不到有證據顯示在香港造的喉沒有問題,在香港以外地方造的喉有問題」,這種甚具威力且永遠為真的說法是沒有資訊可言,在邏輯上叫做「重言句」(tautology),例如在高鐵超支事件中,他也可以這樣說:「不存在高鐵一定有超支問題或一定無超支問題」,「無證據香港造的高鐵有事,香港以外的無事」, 簡單來說,他以重言淡化一時一地的事實。


其實,逃避責任、迴避問題乃人之常情,只需簡單一句,例如:村民健康先行,責任賠償待查等等,便可以了事;但一眾高官於今天總要展露辯才,語言含鉛比食水含鉛更甚,更容易教壞細路,教壞大人。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高級講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