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葉國華﹕二戰後的人才爭奪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5日 06:35
2015年07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有強大的燈塔和磁力效應。如果想找一個能發展的地方,無論是窮人、知識分子或科技界人才,都會朝着美國走,這是「燈塔效應」;美國以其良好制度吸納了不少優秀人才,則是「磁力效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數年間,美國成功找到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及德國火箭專家馮布朗,利誘他們把德國有關液態火箭研究的報告整套寫出來。這些知識對美國戰後的成就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為美國的科技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香港的政治活動中,筆者偶爾聽到很多排斥外地人的口號,雖然提出者的情緒和心態不難理解,但爭奪人才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社會議題。有指香港各大學的留學生數字下跌,因為香港是一個不舒服、不安全的環境,以致中國各地的狀元都不願來港。希望二戰期間美國的經驗能為公眾帶來一些人才資源方面的啟發。


二戰時,蘇聯亦有計劃爭奪人才。例如,蘇聯在邊境放置很多牛油麵包,並掛上標語,寫明「你們來吧,這些東西就是你的」,部分德國科學家因而投靠了蘇聯。但蘇聯並不信任這些投奔國家的人才,只讓他們做粗糙的工作;編寫導彈文件、研究等則均由蘇聯專家負責。相反,美國依賴來自德國的專家主導研究,根據統計,二戰後共有1600多名來自納粹德國的專業人員被收留為美國人。到了現在,兩國後來的發展差異便不難理解。


註: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五十年後》由葉國華主持,逢周六下午2 時播出,分析中國與香港的未來。


文章由香港政策研究所許欣琪、黎婉嫻整理。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