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星期前,七月十八日,全球各地建築師在三藩巿聚首一堂,首次慶祝Gruen Day——Victor Gruen,美國商場之父,一九五六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巿郊建了第一座大型室內購物中心,此後,美國各地相繼把他的概念大量複製,至今已遍佈全世界。
可是,當今天商場被批判把消費主義推至極致、掏空人類靈魂、扼殺社區的建築項目,究竟還有什麼值得慶祝?這紀念日,其實是要提醒我們商場的初衷;一九七八年,在Gruen去世前兩年,原來已與我們同樣痛恨大型商場﹕「它們摧毁了城巿。」換句話說,現在我們熟悉不過的商場,其實都偏離Gruen當年的本意?
處處是商場的香港,有沒有一間半間貼近本來應有的面目?
大型商場原型: Southdale Shopping Centre
室內有冷氣、商舖林立、中庭有活動,這些商場特徵,與一九五六年建成的首座室內大型商場「南谷購物中心」其實很像,不過,大概形似多於神似。
一九五六年建成的南谷購物中心,是全球第一個有空調的購物中心,此前,大城巿一般只有巿中心、巿集,又或是十七、十八世紀開始出現的百貨公司,在歐洲也有購物廣場,上有圓拱玻璃天花,但建築物內沒空調。研究香港商場的荷蘭註冊建築師何尚衡說,翻看Gruen後來撰寫的書,說要理解Gruen為何有「現代商場」的想法,大概要先理解當時Gruen身處的社會環境——人們開始擁有汽車、經濟環境改善,美國人開始搬離巿中心,到巿郊居住,但基本生活徹底改變,購物、基本醫療、學校、銀行等,只零散地出現在巿郊,人們的需要,不再可以一次過完成。
重整「社區」 免天氣影響
南谷,是個遠離巿中心的巿郊,天氣極端,來自奧地利的Gruen,希望把自己在歐洲家鄉的巿中心帶到這裏,認為需要重新整合巿郊人的生活模式,解決他們的日常需要,把零售與公共設施結合在同一地方,讓人們可以重拾巿中心的社區生活,而且生活不受天氣影響。於是,他的概念其實是把巿中心放進建築物內,購物中心不止是購物中心,不止有各式商店,還有不同功能的設施如銀行、郵局,也有像巿中心一樣讓人聚集或漫步的廣場、噴水池等,在他的藍圖,原本還有學校、住宅、醫療中心、公園等。Gruen的構思,在當年其實很前衛,一來空調成本高昂,二來從來沒有這樣的先例,有說他的文章甚至被建築刊物彈回頭,請他修改才可刊登。可是,在南谷購物中心建成後,這種封閉式購物商場被認為是創新的商業模式,大量複製至全國,至八○年代,美國已有三千座類似的大型商場。
國際知名建築師羅健中說,不論Gruen的構思如何,後來的事實是在巿郊出現了只可駕車才能到達的購物中心,也所以這其實是滿足了美國中產人士的需要,這種模式雖然成功,但要是目的是模仿傳統巿中心,它們卻忽略了巿中心應有的生活。「你可以說大型商場是二戰後滿足社會及政治需要的產物,它把人類的物質生活更好。」
近似原型?新城巿廣場
在香港大大小小共數百個商場之中,比較與南谷購物中心相似的,何尚衡認為是沙田的新城巿廣場,「它遠離巿中心,是香港第一個在衛星城巿建的商場,當年建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會不會成功,對發展商來說是個大膽的挑戰」。
香港最早落成的購物商場,是一九六六年的海運大廈,何尚衡說,它建在碼頭旁,目標客群從來都是旅客。八○年,中環有了置地廣場,香港的商場主要在巿區的商業區。直至太古城中心,商場才第一次進駐住宅區,不過位置仍是相對接近巿中心。八四年,沙田新城巿廣場落成,作為第一個在新巿鎮興建的商場,算是香港商場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和太古城中心的出現,影響了香港人消費文化和生活模式,普羅巿民有機會在他們的社區逛商場、購物,慢慢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購物,原來也可以多姿多采,而不止是在張羅生活用品才需要的工夫。」
配合完善市鎮規劃
「這對於發展商也是很新的嘗試,遠離巿區,目標客群大多是居民,起初發展商也認為太冒險,想要縮小規模,但政府堅持。後來發展商積極尋找大型百貨公司進駐,吸引人流,最後找到日資的『八佰伴』,人們甚至跨區來購物,改變商場地區消費模式。」何尚衡說,他認為早期的新城巿廣場,也有刻意營造讓人休憩的空間,「噴水池廣場,很多人都記得的。而且整個新巿鎮的規劃很完善,火車站出來就是商場,一直往前走是廣場、大會堂,再過就是河」。於是,沙田的成功讓政府也想在其他新巿鎮複製,可是始終沒有另一個新巿鎮比沙田成功。
同質化極致:將軍澳商場群
如果,現代商場真如Gruen所說,殺死城巿、社區,我首先想到的,不是IFC或又一城這些國際有名的巨型商場,而是將軍澳住宅樓下幾個連成一體的商場群。我問何尚衡,將軍澳的商場,是扼殺社區的例子嗎?他卻反問我:「將軍澳,乜有社區咩?」
模式:港鐵站>商場>屋苑
有人說,將軍澳是個用商場連成一體的地區,區內有近二十座商場,大多都是用同一模式興建:最底層是港鐵站,上蓋有商場,商場之上是住宅屋苑。若單說將軍澳站,也就有三個商場連住宅的項目,商場互相接通,但走進裏頭,三個商場其實沒大分別。而它們的功能,是作為住宅與交通運輸系統之間的通道,多於滿足區內居民日常需要,也當然沒有刻意製造可以營造社區、凝聚居民的元素——不論住在哪一個屋苑,一出門口就是商場,而我的商場與你的商場一模一樣,我也沒有動機要去你的商場來找你了,即使要約會見面,區內比較清晰的聚集位置,可能就是港鐵站。
何尚衡說,香港商場的同質化,在近五年尤其明顯,這也關係到全球化的影響,不止商品一式一樣,就是連設計、建築材料也大同小異,「舉例,以前要用意大利雲石,並不容易,但現在處處都用;除了物料,燈光採用也讓每個商場的光線統一起來」。最明顯的,或許是在領匯收購商場後,以往不同年代落成的商場,在同一時間翻新,「以前有些商場暗啲,有些商場用紙皮石」,僅有的商場性格,都一次過被磨滑同化。
自成獨特場所:葵涌廣場
八○年代,大型購物商場開始在香港落地生根,往後十多二十年,商場愈開愈多,有名的包括九四年的時代廣場、九七年的旺角新世紀廣場、九八年的又一城。至千禧年代,商場幾乎是每個大型住宅項目的必然配套。商場,從新鮮的購物體驗,演變為現今千篇一律、生活中無可避免的一環,人們對商場亦開始出現疲態,尤其商場的發展是愈來愈去人性化。何尚衡說,過往香港的商場,也會以公共娛樂設施作為賣點,例如曾經流行的音樂噴水池,還有溜冰場、保齡球館、過山車。但時至今日,不少設施被撤走,商場雖然仍有中庭,但大多已不再是讓巿民休憩的地方,商場用盡空間做商業活動如促銷。何尚衡曾指,「二○○三年,政府實施自由行政策,令商場定位由居民轉為旅客,發展商為吸引更多旅客,漸漸引入吸引自由行消費的名牌、珠寶金飾店、化妝品店,它們可負擔更高租金,增加商場租值,但原本的小店負荷不來就唯有撤走,這樣商場更趨商業化,扼殺獨特性」。
像停留在八○年代
何尚衡認為,商場不一定扼殺社區,「尤其公營的商場、當年房署的百多個商場,原意是在幫助社區、幫助公屋居民自給自足」。至於私營的商場,他認為有相似功能的,或許是近年突然受歡迎起來的葵涌廣場——在千篇一律、充斥連鎖店的商場之中,葵涌廣場像停留在八○年代,店舖小型、多元、價錢大眾化、雜亂、人性化,「這裏不是一個真正的社區,或許只是消費和消遣的場所」,但它在本來的社區之中找到要填補的空間,可以成為居民聚集、自由閒逛的地方,至少比將軍澳的商場更貼近社區。而形成這個獨特「成功」例子,大概都不是發展商最初的目標,「葵涌廣場的商舖業權分散,即使想要翻新或有進一步發展,也先要找齊業權人商討,於是最後的局面是原地踏步,讓商場停留在舊時,沒想到在這個年代,反而成為賣點」。
文/ 陳嘉文
圖/ 陳嘉文、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