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對日本的外交方針,長期以來是國人感到迷惑的國策﹕到底與日本的關係應該是什麼形態,多年來處於翻來覆去的不明朗狀態。過去幾年,因為釣魚島糾紛,中日關係出現變化,雙方軍機船艦你來我往、訪日代表團臨時取消;不旋踵近期北京隱現軟化之象,日本國會眾議院通過新安保法案,明顯脫離戰後行之半世紀的和平憲法。可是,中國的反應流於「敦促日本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溫和取態,敏感的人們或會得出一種感覺﹕中國對日本的政策正從強硬轉向溫和。是否如此需要驗證,但觀乎過去兩星期北京的態度,有此想法不足為奇。
安保法案通過
北京反應溫和
最新發展是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參加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日本對此未置可否,反而拋出安倍晉三或會在這一段時間前後正式訪華。日本傳媒日前報道,中方提出安倍晉三訪華「三原則」,包括﹕一、日方須遵循中日之間四個政治文件;二、日方須恪守前首相村山富巿談話的精神;三、安倍晉三承諾不參拜靖國神社。事實是否如此,北京至今諱莫如深,然而這三項只算是「極為溫和」的條件發酵的話,而北京有關部門不表反應,就會令國人認為,中國對日本關係又出現變數。
誠然,兩國交惡,不必事事訴諸武力,但中日之間的關係確是其他國家罕見。侵華戰爭結束70年,日本依然未見真正反省致歉迹象,持同一看法的不僅中國,韓國也有類似態度。日本何以至此,實不難理解,外在因素有美國的西太平洋戰略,藉支持日本成為美國在區內的主要盟友,建構對抗中國的橋頭堡。此一戰略早於韓戰後已經出現,從未變更。日本得到美國背書,因此對侵略戰爭的禍害態度模糊,不過當時囿於和平憲法,右翼政客不敢輕舉妄動;海峽兩岸則由於兄弟鬩牆,有一段時間簡直是爭相向日本獻媚,日本在兩岸之間游走,要盡甜頭,可憐是對日態度隨着兩岸鬥爭時軟時硬,慘被消費淨盡。
若說1980年代日本修改教科書是一小撮右翼政客所作所為,但近年大規模修憲舉動以及新安保法案出台,則是從根本上改變日本軍事戰略;伴隨着的是日本對侵略歷史的態度,從戰後多年的「是非論」急變成如今的「博弈論」。這是蒙蔽日本社會以及各國的手段,由侵略戰爭的根本對錯,轉移視線以修憲或新安保法案來「反制」所謂「中國威脅」。因此,日本策略是一面鼓吹「中國威脅論」,同一時間推出新安保法案,例子是近期提出中國「在東海開發天然氣田」照片,以此為新安保法案導致安倍晉三下挫的民望護航。
是非論變成博弈論
日本模糊侵略史實
面對日本花招,近年聲聲推動「大國外交」的中國政府反應令人失望。不僅是對新安保法案通過的反應呈現較前軟化迹象,且在邀請安倍晉三訪華一事尤見被動。如今日本傳媒報道所謂「中方三條件」,其實是過去多年對日本的基本態度——對村山富巿談話安倍晉三不作明確表態;不去靖國神社參拜的要求更是作用不大,因為安倍晉三今年4月春祭「人不到禮到」,人沒有去,卻以內閣總理大臣名義送上祭品;包括《中日聯合聲明》及《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等四份中日文件,日方一直聲稱遵從。據此,日本完全符合所謂「三個條件」,安倍晉三遂可挾着新安保法案通過的勢頭來到北京,向全世界留下「中日關係和好」的印象;若然情况如此發展,北京勢必陷於被動。
對日本的態度必須有理有節,中國在這方面遠比韓國差,2012年,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公開表示,如果日皇訪韓,只是對當年在日本殖民治下爭取朝鮮獨立的犧牲者表示「深感痛惜」而非真心道歉,日皇就不必訪問韓國了。人們對和平有所期許,不希望東海變成火海,但不等於在對日本的原則上進退失據腳步輕浮。國與國之間可以有方方面面的交流,但原則絕對不可以用來做交易,這一點,北京袞袞諸公必須明白。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安保法案通過
北京反應溫和
最新發展是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參加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日本對此未置可否,反而拋出安倍晉三或會在這一段時間前後正式訪華。日本傳媒日前報道,中方提出安倍晉三訪華「三原則」,包括﹕一、日方須遵循中日之間四個政治文件;二、日方須恪守前首相村山富巿談話的精神;三、安倍晉三承諾不參拜靖國神社。事實是否如此,北京至今諱莫如深,然而這三項只算是「極為溫和」的條件發酵的話,而北京有關部門不表反應,就會令國人認為,中國對日本關係又出現變數。
誠然,兩國交惡,不必事事訴諸武力,但中日之間的關係確是其他國家罕見。侵華戰爭結束70年,日本依然未見真正反省致歉迹象,持同一看法的不僅中國,韓國也有類似態度。日本何以至此,實不難理解,外在因素有美國的西太平洋戰略,藉支持日本成為美國在區內的主要盟友,建構對抗中國的橋頭堡。此一戰略早於韓戰後已經出現,從未變更。日本得到美國背書,因此對侵略戰爭的禍害態度模糊,不過當時囿於和平憲法,右翼政客不敢輕舉妄動;海峽兩岸則由於兄弟鬩牆,有一段時間簡直是爭相向日本獻媚,日本在兩岸之間游走,要盡甜頭,可憐是對日態度隨着兩岸鬥爭時軟時硬,慘被消費淨盡。
若說1980年代日本修改教科書是一小撮右翼政客所作所為,但近年大規模修憲舉動以及新安保法案出台,則是從根本上改變日本軍事戰略;伴隨着的是日本對侵略歷史的態度,從戰後多年的「是非論」急變成如今的「博弈論」。這是蒙蔽日本社會以及各國的手段,由侵略戰爭的根本對錯,轉移視線以修憲或新安保法案來「反制」所謂「中國威脅」。因此,日本策略是一面鼓吹「中國威脅論」,同一時間推出新安保法案,例子是近期提出中國「在東海開發天然氣田」照片,以此為新安保法案導致安倍晉三下挫的民望護航。
是非論變成博弈論
日本模糊侵略史實
面對日本花招,近年聲聲推動「大國外交」的中國政府反應令人失望。不僅是對新安保法案通過的反應呈現較前軟化迹象,且在邀請安倍晉三訪華一事尤見被動。如今日本傳媒報道所謂「中方三條件」,其實是過去多年對日本的基本態度——對村山富巿談話安倍晉三不作明確表態;不去靖國神社參拜的要求更是作用不大,因為安倍晉三今年4月春祭「人不到禮到」,人沒有去,卻以內閣總理大臣名義送上祭品;包括《中日聯合聲明》及《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等四份中日文件,日方一直聲稱遵從。據此,日本完全符合所謂「三個條件」,安倍晉三遂可挾着新安保法案通過的勢頭來到北京,向全世界留下「中日關係和好」的印象;若然情况如此發展,北京勢必陷於被動。
對日本的態度必須有理有節,中國在這方面遠比韓國差,2012年,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公開表示,如果日皇訪韓,只是對當年在日本殖民治下爭取朝鮮獨立的犧牲者表示「深感痛惜」而非真心道歉,日皇就不必訪問韓國了。人們對和平有所期許,不希望東海變成火海,但不等於在對日本的原則上進退失據腳步輕浮。國與國之間可以有方方面面的交流,但原則絕對不可以用來做交易,這一點,北京袞袞諸公必須明白。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