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特區政府兩名高官「被辭職」,換上新人接手,消息公布之後,我收到不少短訊和社交媒體上的分享,焦點都不在討論官場執位的政治微言大義,討論得最多的,反而是走馬上任的民政事務局長劉江華「值唔值」30多萬1個月的薪酬。
問責官員的「身價」值多少?跟外國的政府首長和內閣成員比較,香港問責高官的身價絕不低;香港的問責局長月薪約32萬元,而英國的內閣大臣月薪才逾14.7萬元,僅約香港一半;美國內閣部長更低,僅逾12.9萬元。澳洲的部長高些,月薪20萬元;新加坡則甚高,比香港更高,月薪達39萬元(見立法會文件)。
無在私營機構打滾 欠「市場價」參考
劉江華被認為不值得拿問責局長的薪酬,這是民意反應,特首則認為「值」,才會委任他當局長。
2002年特首董建華推問責制,政府特別為此進行了多個研究,包括「主要官員薪酬」如何釐定,並就此發表報告。在「第二階段報告」中,政府認為外國經驗有不少值得香港借鑑,包括「參考私營和其他行業的薪酬做法」。
參照私營機構薪酬的做法,新加坡最有代表性,他們為內閣成員訂的薪酬標準,都參照私營市場最頂尖的行政人員,甚至比他們的待遇略高,原因是薪酬不吸引,怎能在私營市場吸納第一流的人才加入政府?
在私營企業能拿高薪的,肯定屬於精英,因為僱主願付高薪的人,必有過人才幹,他們拿的是市場價,如非物有所值,當老闆的豈會「益」你?
劉江華長期在政圈打滾,從未在私營機構工作,公眾無法參考他的「市場價」,但看民調和民間口碑,劉的民望偏低,也沒有特別的貢獻,在公眾眼中,這位問責局長自然不值30多萬月薪了。
問責制初期有幾位司長和局長都表示放棄高薪加入政府是為了服務港人,他們在公眾眼中,都屬於「肯犧牲」為香港做點事的精英。劉江華欠缺的是沒有市場價,受質疑自難避免。
[陳景祥 齊物論]
問責官員的「身價」值多少?跟外國的政府首長和內閣成員比較,香港問責高官的身價絕不低;香港的問責局長月薪約32萬元,而英國的內閣大臣月薪才逾14.7萬元,僅約香港一半;美國內閣部長更低,僅逾12.9萬元。澳洲的部長高些,月薪20萬元;新加坡則甚高,比香港更高,月薪達39萬元(見立法會文件)。
無在私營機構打滾 欠「市場價」參考
劉江華被認為不值得拿問責局長的薪酬,這是民意反應,特首則認為「值」,才會委任他當局長。
2002年特首董建華推問責制,政府特別為此進行了多個研究,包括「主要官員薪酬」如何釐定,並就此發表報告。在「第二階段報告」中,政府認為外國經驗有不少值得香港借鑑,包括「參考私營和其他行業的薪酬做法」。
參照私營機構薪酬的做法,新加坡最有代表性,他們為內閣成員訂的薪酬標準,都參照私營市場最頂尖的行政人員,甚至比他們的待遇略高,原因是薪酬不吸引,怎能在私營市場吸納第一流的人才加入政府?
在私營企業能拿高薪的,肯定屬於精英,因為僱主願付高薪的人,必有過人才幹,他們拿的是市場價,如非物有所值,當老闆的豈會「益」你?
劉江華長期在政圈打滾,從未在私營機構工作,公眾無法參考他的「市場價」,但看民調和民間口碑,劉的民望偏低,也沒有特別的貢獻,在公眾眼中,這位問責局長自然不值30多萬月薪了。
問責制初期有幾位司長和局長都表示放棄高薪加入政府是為了服務港人,他們在公眾眼中,都屬於「肯犧牲」為香港做點事的精英。劉江華欠缺的是沒有市場價,受質疑自難避免。
[陳景祥 齊物論]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