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一個任期已經過半的首長,如果連最初的競選承諾都兌現無期,是毫無資格談連任的。梁振英自競選開始自以能夠解決港人居住問題起家,在其2012年的競選政綱裏,說到「過去5年,私人樓宇價格上升95%,令市民置業困難。租金亦上升48%,導致劏房和板間房問題惡化」,作為他整個「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綱所針對的畸形現象。上任至今,私人樓宇價格在高位再攀升32.4%,累計8年內上升156%;私人住宅租金升幅近兩成,市民比以往更難安居。這令我們不禁要問:到底當初說得漂亮動人的競選承諾,至今落實了多少,兌現了多少?
「港人港地」率先走數
當時提出「港人港地」是梁的競選政綱中一大亮點,很難想像現時普遍都認為正在穩「中」求變的他會如此訴諸本土主義。2013年初於啟德發展區推出首兩幅「港人港地」,限制買家須為香港永久居民,就算租予非香港永久居民時,租約亦有5年限制。梁更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及會在具發展爭議性的新界東北,適度實施「港人港地」。但他在2014年4月稱「樓市已經沒有過熱情况」後,隨即擱置政策,只說「如需要亦可再啟動」,令他上任以來賣出近百塊土地裏,只得兩塊屬「港人港地」。
然而,根據萊坊(Knight Frank)上月發布2015年首季《全球樓價指數》,本港樓價按年上升18.7%,升幅全球之冠。熱上加熱,說好的再啟動呢?毫無半點風聲。近日《壹週刊》翻查該兩幅啟德的土地契約,揭發地契中並沒有任何字眼提及「港人港地」,並限制買家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雖說發展局指該兩幅土地契約已有條款,30年內轉售要得地政總署署長發出同意書,但同意書內容及發同意書的準則不用公開,日後地政總署悄悄放寬發同意書,公眾亦無從追究,使僅存兩塊「港人港地」都充滿着走數的行政空間。
目標落空製造對立
再看興建公屋的目標承諾。梁在首份施政報告稱,自訂目標是5年內平均每年須有15,000個公屋單位落成。在2012/13和2013/14年度,實質建屋量都能如期達標,但在2014/15年度,開始後勁不繼,本來預計12,700個,實質建屋量只剩9,938個。再經歷鉛水事件,要在隨後兩個年度追回建屋量差額,亦已是為時已晚。
現屆政府傾向把自己未能達標的責任,都推到保育團體、地區反對甚或「土地問題」頭上。例如,梁選了大約70幅為具爭議性的「綠化地帶」,在這預計能提供8萬多個房屋單位裏,超過七成都訂為興建公屋,不僅與官方所說「六四比」(洪水橋新發展區更是「五五比」)的公私營房屋比例大相逕庭,而且更有將環保及居住需要作對立之嫌。可是政府一直沒有解釋究竟是誰的反對,將原訂於元朗橫洲棕土興建17,000個公營房屋,以及屯門新慶路一帶興建8000個公屋單位的計劃都突然擱置,就這樣已大減25,000個單位。其實除了梁自己,究竟是誰真正阻礙了房屋目標?
房委會愈趨領匯化
梁的房屋政綱曾強調城市發展要「以人為本」,街道及社區空間需要「更活潑和有個性」。這種在「唯搵」(純粹搵地)以外,關心居民的城市生活的房屋政策視野,對不少人來說曾有過一絲驚喜。
然而到今天我們的城市生活有沒有變得更多元化?領匯商場連鎖壟斷不在話下,新公屋愈見「多鉛」亦全城皆知,我們卻發現在梁上任後開幕的房委會商場,也把頗大比例的舖位租給連鎖企業。以油塘「大本型」和啟德「晴朗商場」為例,分別有逾三分一和四成的舖位租予大型連鎖店,令居民消費愈趨單一化。房委會未有就多元化與租金收益作出平衡,出現「領匯化」迹象,令人憂慮。
當初梁競選政綱明顯還未「找數」,無論是「唯搵論」、「梁十招」等局部房屋措施,都沒有改變現時的房屋局面。要說連任?的確「太早了」。
作者是本土研究社成員
「港人港地」率先走數
當時提出「港人港地」是梁的競選政綱中一大亮點,很難想像現時普遍都認為正在穩「中」求變的他會如此訴諸本土主義。2013年初於啟德發展區推出首兩幅「港人港地」,限制買家須為香港永久居民,就算租予非香港永久居民時,租約亦有5年限制。梁更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及會在具發展爭議性的新界東北,適度實施「港人港地」。但他在2014年4月稱「樓市已經沒有過熱情况」後,隨即擱置政策,只說「如需要亦可再啟動」,令他上任以來賣出近百塊土地裏,只得兩塊屬「港人港地」。
然而,根據萊坊(Knight Frank)上月發布2015年首季《全球樓價指數》,本港樓價按年上升18.7%,升幅全球之冠。熱上加熱,說好的再啟動呢?毫無半點風聲。近日《壹週刊》翻查該兩幅啟德的土地契約,揭發地契中並沒有任何字眼提及「港人港地」,並限制買家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雖說發展局指該兩幅土地契約已有條款,30年內轉售要得地政總署署長發出同意書,但同意書內容及發同意書的準則不用公開,日後地政總署悄悄放寬發同意書,公眾亦無從追究,使僅存兩塊「港人港地」都充滿着走數的行政空間。
目標落空製造對立
再看興建公屋的目標承諾。梁在首份施政報告稱,自訂目標是5年內平均每年須有15,000個公屋單位落成。在2012/13和2013/14年度,實質建屋量都能如期達標,但在2014/15年度,開始後勁不繼,本來預計12,700個,實質建屋量只剩9,938個。再經歷鉛水事件,要在隨後兩個年度追回建屋量差額,亦已是為時已晚。
現屆政府傾向把自己未能達標的責任,都推到保育團體、地區反對甚或「土地問題」頭上。例如,梁選了大約70幅為具爭議性的「綠化地帶」,在這預計能提供8萬多個房屋單位裏,超過七成都訂為興建公屋,不僅與官方所說「六四比」(洪水橋新發展區更是「五五比」)的公私營房屋比例大相逕庭,而且更有將環保及居住需要作對立之嫌。可是政府一直沒有解釋究竟是誰的反對,將原訂於元朗橫洲棕土興建17,000個公營房屋,以及屯門新慶路一帶興建8000個公屋單位的計劃都突然擱置,就這樣已大減25,000個單位。其實除了梁自己,究竟是誰真正阻礙了房屋目標?
房委會愈趨領匯化
梁的房屋政綱曾強調城市發展要「以人為本」,街道及社區空間需要「更活潑和有個性」。這種在「唯搵」(純粹搵地)以外,關心居民的城市生活的房屋政策視野,對不少人來說曾有過一絲驚喜。
然而到今天我們的城市生活有沒有變得更多元化?領匯商場連鎖壟斷不在話下,新公屋愈見「多鉛」亦全城皆知,我們卻發現在梁上任後開幕的房委會商場,也把頗大比例的舖位租給連鎖企業。以油塘「大本型」和啟德「晴朗商場」為例,分別有逾三分一和四成的舖位租予大型連鎖店,令居民消費愈趨單一化。房委會未有就多元化與租金收益作出平衡,出現「領匯化」迹象,令人憂慮。
當初梁競選政綱明顯還未「找數」,無論是「唯搵論」、「梁十招」等局部房屋措施,都沒有改變現時的房屋局面。要說連任?的確「太早了」。
作者是本土研究社成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