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國柱﹕雙老慘死本可免 社區支援要行先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9日 06:35
2015年07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天水圍被發現雙屍命案,一名61歲男士在家猝死,另一名患病的同住84歲長者因無力呼救而餓死。事件令人甚為難過,但這是否只是個別的不幸事件,而我們真的無法阻止慘劇發生?


根據報道,61歲男士是因為失救而死。如果家裏裝有平安鐘的話,另一位長者便有機會按鐘向外求救召喚救護車到場,不幸事件有機會能夠避免。另一方面,假若該84歲的長者有使用社區支援的服務,如個人照顧、護理、每日的膳食服務等,則會有服務營辦者派人定期到訪,或每日送飯時發現悲劇,從而提供緊急處理,不至令另一位長者也活活餓死。


社區照顧服務宣傳 長期受阻

根據政府估計,至2012年有近12萬名長者獨居,超過22萬人居住狀况為雙老,面對人口老化,獨老及雙老的情况會愈趨普遍。然而,現時的社區照顧服務宣傳卻是嚴重不足。以葵青區議會長者議會,於去年10月至今年2月進行的「耆意大搜查」為例,有超過六成受訪長者認為自己有需要接受日間護理、上門送飯、社區護士、物理治療等服務,但當中有44至56%的長者卻因為不知道有這些服務而沒有申請。可以見到,社區宣傳是讓長者居家安老的重要一環。


可惜,社區宣傳長期都遇上不少阻礙。現時長者鄰舍中心工作之一便是識別社區中的隱蔽長者,然而不論是私人屋苑、樓宇,皆多不歡迎非住客人士到訪,令長者服務的同工無法「洗樓」主動尋找更多「隱長」。即使是公營房屋,房屋署也以私隱為借口拒絕透露有哪些單位的長者有支援需要,不願意提供長者住戶資料,甚至拒絕讓專業社工上樓探訪進行社區支援宣傳工作。


要避免更多的慘劇,解決方法之一是地區的大廈業主立案法團或互助委員會,明白長者社區服務的需要,能與地區的長者服務單位多作溝通合作,互建信任,令社工更能識別出當區的隱蔽長者。其次,房屋委員會應定期主動在各區發放長者社區服務的資料予獨老、雙老家庭,讓他們能及時獲得服務資訊,甚至接納社福機構進行定期上樓探訪,建立好社區關係,增強長者支援。


除了社區宣傳不夠外,現時提供予輕度及中度身體缺損的長者社區照顧服務亦是嚴重不足。縱然長者能夠尋得社福機構協助,但在政府撥款多年來原地踏步的情况下,社福機構亦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是身體缺損最嚴重的長者,要得到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或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現時最快亦要輪候8個月。輕度和中度缺損的長者,輪候時間更長。最近曾有報道有機構的陪診服務隊伍要輪候兩年左右,長者社區支援不足可見一斑。


不見政府改善居家安老服務

我一直都很支持政府「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長者政策,但是多年來不斷追迫,仍不見政府有改善和增加居家安老服務的資源和政策。面對社區服務的需要不斷增加,政府反而要社區照顧「讓路」,宣布投放8億元用作「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進一步加大私營院舍的資源投放,實在令人失望。其實長者普遍選擇居家安老多於入住院舍,若然政府能首先把資源投放在社區照顧服務上,不單可以讓更多長者能安心於社區安老,更可減低輪候院舍的服務需求。而未來長者人口勢必增加,政府再不於今日打好社區支援服務的基礎,做好居家安老的政策和規劃,我們的長者生活只會更差。


現時,政府雖然已委託港大學者團隊進行「安老服務計劃方案」,規劃未來20至30年的長者服務,但卻有閉門造車之嫌。過去數月在各方不斷追迫下,近月才願意在第二階段諮詢開始後,公布第一階段的報告。安老服務是社會各界皆甚為關注的重要議題,政府理應在不同諮詢階段完結後,盡快公布有關結果,讓社會有更多資料分析進行討論。增加政策透明度,才能令公眾集思廣益,最終出台的政策才能貼近民意,令香港變得更加宜居,長者才能安心安老。


作者是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會長、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