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偉豪、陳慧華﹕改變社區比改變香港更難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31日 06:35
2015年07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很多參與過雨傘運動的年輕人,在運動過後,紛紛成立了不少的新興政治組織,希望將雨傘精神散落社區,讓民主和自由在每一個社區落地開花。即將在11月舉行的區議會選舉,便成了驗證這「傘落社區」策略是否成功的試金石。「傘落社區」要成功,背後的基本假設是市民,特別是作為雨傘運動中堅分子的年輕人,對社區有莫大的歸屬感及認為自己有能力改變社區,從而積極投入參與。針對以上的假設,本文便從市民對社區歸屬感和影響力作為切入點,探討香港社區層面的政治參與,從而分析「傘落社區」策略將要面對的挑戰和困難。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於今年5月至6月進行了兩項意見調查(註一),量度市民對自己社區的歸屬感,及自覺對改變社區及改變香港的影響力。問卷採用了荷蘭學者A. M. Curley(註二)的「社區信任、規範和互助(TNR)」(trust, norms and reciprocity)指數,來量化社區歸屬感。這指數由5條有關社區觀感的問題組成,包括:「你的社區十分適合你居住」、「在你的社區,你覺得安全」、「你的社區令你有一種家的感覺」、「能夠在這個社區居住對你係非常重要」和「你期望在現時的社區長期居住」。


年輕人對社區歸屬感最低

結果發現,以5分為最高分,受訪者對「社區歸屬感」的分數是3.80分(見表一),可見整體來說香港人對社區歸屬感並不算低。 表一亦同時分析了「社區歸屬感」和年齡的關係,發現年齡和社區歸屬感有明顯的正向關係。一般來說,受訪者的年齡愈高,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亦隨之而增加,例如在60歲或以上群組,社區歸屬感平均分最高,有4.07分。但是,值得我們憂慮的是,屬於18至29歲的年輕人群組對社區歸屬感最低,只有3.52分。當「傘落社區」把不少的希望放在年輕人的身上時,運動本身是否可以有效把年輕人在雨傘運動中,發揮出來的對香港的強烈歸屬感,全數地順利轉移至社區層面,成為了一大變數。


表二列出了「對社區影響力」及「對香港影響力」的分數,同樣是以5分為最高分,整體受訪者對社區影響力的平均分是2.54分,對香港影響力是2.84分。可以看見,影響香港的平均分竟然比影響社區為高,顯示受訪者認為改變社區比改變整個香港更難。對於改變近在咫尺的社區,居然比改變香港更難,實是一個既無奈而又荒誕的現象。


年輕高教育程度者充滿無力感

表二更分析年齡和教育程度與對社區及香港影響力的關係,發現愈年輕及愈高教育程度的受訪者,愈感覺到自己有能力影響香港。但十分諷刺地,愈年輕及愈高教育程度的人,又愈感覺到自己不能影響社區,充滿無力感。相反,年長及較低教育程度的人士,自覺對社區的影響力較高,相信是反映他們對社區的既有秩序的認同,這一點將會為「傘落社區」運動所希望推動的改革帶來阻力。


年輕人和高學歷人士對社區的疏離感和無力感,很大程度上是源於現行的區議會制度的局限。雖然經歷了多次的檢討及改革,區議會仍然只是一個沒有實權的諮詢組織。更正確來說,香港只有地方行政,而沒有地方議會及社區層面的政治參與。在現行制度並不給予足夠的參與機會下,即便年輕人滿腔熱血、知識分子充滿理想,也難以在社區發揮。


一般而言,先改革制度,增加社區的參政空間,是加強歸屬感及降低無力感的最有效方法。可惜,在目前的政治現實下,這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傘落社區」運動如欲繼承雨傘運動的精神,使民主的理念和精神可以在社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所需要面對的難題正是如何在沒有制度改革下,增加市民對社區的關心和參與,特別是透過雨傘運動達至政治醒覺的年輕人、專業人士及知識分子,驅除他們現有的冷漠和無力感。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因為本文的調查是在5月及6月間進行,結果及分析早已反映了雨傘運動的效應。因此,「傘落社區」的支持者,再不能一廂情願地相信單靠雨傘運動的神奇力量,便足以在即將來臨的區議會選舉中擊敗建制派,創造奇蹟。要贏,在未來的幾個月,仍然有一段頗長及崎嶇的路要走!


註一: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委託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分別於5月4日至13日、5月23日至31日及6月1日至4日進行意見調查,透過電話訪問18歲以上的香港市民。


註二:Curley, A. M.(2010)Neighborhood Institutions, Facilities, and Public Space: A Missing Link for HOPE VI Residents' Development of Social Capital?. Cityscape, Vol. 12, No. 1: pp. 33-63.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黃偉豪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作者陳慧華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研究助理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