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科學家走出政治渾水 袁國勇辭職發人深省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01日 06:35
2015年08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辭任港大校務委員會委員,此事肯定與港大副校長任命風波有關。袁國勇以未受過政治訓練,無能力化解矛盾而辭職讓賢,理由是否充分,不同取態立場的人各有解讀,不過,按袁國勇在辭職記者會的說法,顯示他對港大事務在政治干擾下的無力感,以至對香港突然失去化解矛盾的能力,感到不解和迷茫,因為眼前並非他熟悉的香港。袁國勇的表述雖然含糊,但是他想傳遞的信息仍然清晰,值得愛護香港的人思考,中央也應該不戴有色眼鏡去閱讀,嘗試讀懂香港這部難懂的書。


政治鬥爭朝野對峙

港失化解矛盾能力

袁國勇在校委會參與處理副校長任命,箇中各方政治力量波譎雲詭,過去幾個月,他應該體會良多。袁國勇所謂「無能力化解矛盾」,相信是講真話,因為環繞副校長任命這場政治鬥爭,從歷程所見,佈局與實際操作經常有出乎意料之外發展,例如交由仍然未有人選的首席副校長決定副校長任命,更可以拍案驚奇來形容。這種為政治需要而不擇手段的做法,對於並無政治機心的人,確實難以適應。


袁國勇是世界知名傳染病專家,12年前SARS來襲,他率先確認SARS由冠狀病毒形成,破解了病毒源頭,為應對治療打開局面,成為利用科學救人的一個典型事例。微生物無論多複雜,袁國勇都可以逐步排查,揭破其神秘面貌,但是回到人類社會,他卻無法化解校委會同僚之間的矛盾,受政治污染的人類較用高倍顯微鏡才看得見的微生物,更難應付,這個落差由袁國勇演繹,顯得十分諷刺。袁國勇說「返去搞傳染病毛黴菌好過」,這是一個科學家擺脫政治煩擾的結論,此乃個人抉擇,不過,其深層涵意卻折射出香港事務使人悲哀的一面。


袁國勇認為過去100多年,香港一直可以在東西文化薈萃中找到微妙平衡,一直有能力使不同意見、文化和價值融會,匯成力量,使香港得以成功。但是過去3年,香港好像忽然失去化解矛盾的能力;他同時指出,多年來,毋須講粗口、擲物,香港也做得到。這番話,袁國勇既講港大事務,也觸及「一國兩制」,他認為港大和香港都在撕裂,無論是港大和「一國兩制」的矛盾都要找出路,而要找到出路,需要大家有勇氣去做,都需要時間溝通和對話,不是靠講粗口。


袁國勇所講香港的融會能力,實際上是指香港歷經百年磨合、發展而練就的獨特性。當年中央也認識到要維持香港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就要保留香港的獨特性,「一國兩制」和香港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就是以一個獨特地位踐行香港的獨特性。18年之後,特別是最近幾年,隨着政治生態丕變,朝野互動轉趨尖銳,在互不退讓之下,情勢急速惡化;在野與民間力量認為香港的獨特性逐漸遭到磨蝕,「一國兩制」已非當年港人認知的景况。就港大任命副校長而言,為政治需要服務的「程序僭建」,被指為衝擊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破壞了港大的典章制度,與香港的獨特性被磨平是同樣性質的事態。


港大任命副校長的鬥爭,激發出來的反彈愈來愈強烈,學生的盲目衝擊行徑,固然應予譴責,但是一再強調這一點,仍然不能應對校內校外就此事的迴響。香港仍然是一個可以選擇的社會,若一意孤行偏離既定程序,屆時會否有更多人選擇道不同不相為謀,值得注意,若出現這樣的局面,權力當局將更被動了。至於袁國勇說的「一國兩制矛盾都要找出路」,按可見態勢,「兩制」處於被動位置,正如中央大員說過的「中央給多少,香港才有多少」,即使如此,只能期望當局深思:若磨平了香港的獨特性,把香港雕琢得與內地其他城市並無區別,則香港對國家還有什麼用呢?


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在最新一期《紫荊》雜誌撰文,提到鄧小平提出的50年不變,「不是隨隨便便、感情衝動而講的,是考慮到中國的現實和發展的需要」,「這個承諾是鄭重的,不只是為了安定香港的人心,而是考慮到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同中國的發展戰略有着密切的關聯,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是符合中國的切身利益的」云云。王光亞重提50年不變和考慮點,有現實意義,若要香港在中國的發展戰略起作用,首要須讓香港成為真正的香港,就是保留香港的獨特性,這樣才可能做到鄧小平的高瞻遠矚。


港事蜩螗勿明哲保身

知識分子應挺身護港

袁國勇辭任校務委員,他說並非心灰意冷。於此港事蜩螗之際,袁國勇其實有3個選擇,一是順應權力當局,一是站出來呼應學生,但是他捨此兩途,選擇離去,人各有志,只能尊重。袁國勇的辭任陳詞,雖然發人深省,但是香港社會處於回歸以來僅見的撕裂,正需要德才兼備之士在各自崗位為香港發聲,守護核心價值,若有更多人都選擇明哲保身,或豹隱、或求去,則香港之沉落敗退,還可有轉圜之機?當年,魯迅先生在《自嘲》詩的兩句「躲進小樓成一統 管他冬夏與春秋」,被解讀為只是他的晦氣說話,今時今日香港的知識分子,有責任在香港的關鍵時刻,除了關心身邊人,更須關顧全港700萬市民福祉,堅持價值理念,維持香港的獨特性,塑造和強固香港在中國發展戰略的位置。一句話,就是要管他的春夏秋冬。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