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年輕人收入難追樓價 社會撕裂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01日 06:35
2015年08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港大委任副校長愈趨政治化,更出現學生所謂「以武制暴」事件,令人對今日的大學生刮目相看。不理誰對誰錯,正如辭去港大校委的袁國勇教授所言,大學也是社會的縮影,以往能藉理性對話以解決問題的情况愈難見到,到底原因為何?


明報記者 陸振球

還記得多年前,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港,向當時的特首說要妥善處理好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問題,是否已預視香港來日多難,將會內部衝突不已?今天,香港樓價高企,而年青人收入增長不前,可能便是香港的最突出深層次矛盾之一,如有關矛盾一日不解決,社會也可能日益撕裂。


日前新世紀論壇及新青年論壇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頗能說明上述問題。有關研究從統計處取得1993至2013年大學學歷勞工收入的數據,每5年分一代:第一代(1964至68年出世)/第二代(1969至73年出世)/第三代(1974至78年出世)/第四代(1979至83年出世)/第五代(1984至88年出世)/第六代(1989至93年出世),然後按消費物價指數(通脹)調整收入後,比較不同世代的大學學歷勞工的起薪點及其薪酬增加的幅度。


大學生起薪點較上一代低

研究發現,愈年輕世代的大學畢業生,經通脹調整後起薪點愈低:以中位數計,由第二代(即1969至1973年出生)至第六代(即1989至1993年出生)的大學學歷勞工的起薪點,均是持續下降。第二代大學畢業生起薪點有13,158元,到第六代起薪點只有10,860元。第六代的起薪相較第二代低17%(圖1)。


另一值得注意的問題,一般人會在20至29歲,以及30至34歲的兩個年齡組別之間的「當打」年齡首次買樓,皆因這是他們工作了一段日子後,進入收入的高增長期,既有買樓能力,也屆適婚年齡。然而,根據上述研究,香港大學畢業生在「當打」年齡收入增長在第三代最高達53%,第四代已放緩至42%(第五代還未進「當打」年齡),不利他們置業買樓(圖1)。


港置業負擔愈發沉重

更令新一代大學生沮喪的是,在1993至2003年之間,最近一代(第五代)大學畢業生反較第二代的起薪點(扣除通脹)跌了17%之際,香港的樓價指數和租金指數卻分別飈升了1.6倍和58%!研究將各代大學生在「當打」年齡的中位收入增幅,經樓價指數調整後,便發現在他們「當打」年齡的中位收入增幅,第一和第二代分別錄得56.6%和1.37倍的升幅(第二代升幅特別誇張,因其時樓價正經歷1997後後的急跌),而第三和第四代則中位收入在經樓價指數調整,卻是不升反跌,分別下跌14.8%和17.1%(圖2)!

另外,若以新界的小型住宅單位(細過40平方米)的平均呎價計算,於2013年比較各代大學生的收入,每呎樓價等同第一代大學生收入的18.1%,而第二至第六代佔比則由19.3%,逐步遞增至25.7%、30.9%、45.45和61.8%(表)。即是說,愈遲畢業的大學生,置業負擔會愈來沉重。


有樓沒樓人士 互相對立

其實所謂「矛盾」,一定是矛與盾並存。在香港,樓宇問題最易形成矛盾,皆因擁有自置物業家庭比例,剛超過一半多一點,所以樓價高企,新畢業生收入追不上,自然抱有怨氣,容易覺得社會不公平而事事抗議。然而,當樓價大跌之時,有樓的中產階層卻又會怒火冲天,如2003年50萬人上街遊行,其實頗重要原因是樓價在「八萬五」後跌了近七成,香港曾出現逾十萬個負資產家庭!


說起負資產,金管局昨天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樓價持續攀升下,香港已連續3個季度沒有負資產出現,當然,近年若是擁有自置樓,更是可享受樓價不斷升值的好處和樂趣。亦因此,香港的有樓與沒樓(尤其是沒有「父蔭」,難以買樓的新一代大學生),便容易對立,產生矛盾。


樓價與潛在供應同創新高

昨天公布的中原樓價指數再創新高,同一時間,政府公布的未來3至4年的潛在私人住宅供應達8.3萬伙,按季大增5000伙,為首次突破8萬伙水平,再創2004年第3季有紀錄以來新高。


從來,影響樓價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供應,二是經濟和收入表現,三是利率走向。先說供應,潛在供應確已渡過低潮而屢創新高,而經濟表現方面,香港至少零售業急劇轉差,剛公布的香港零售銷售額為兩年新低,而香港大學生近年的起薪點和收入增幅,更面遠遠落後於樓價升幅。


影響樓市三大因素出現改變

至於利率,雖然昨晚美國的就業數據又再轉差,但市場共識是美國今年內必會加息,爭拗只是加息的速度和幅度而已。到底仍正熾熱的香港樓市會否物極必反,大家還是拭目以待吧。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