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都是上兩周打風惹的禍,平常我腦海中都有一個待煮菜式清單,把在網上瀏覽到的、在餐廳吃過的、靈機一觸的點子記下來,待有空時慢慢做。
當中,有一道日式叉燒,就是拉麵裏薄薄的一塊肉,不知何解香港人對拉麵十分瘋狂,總不惜排隊品嘗,我家那位亦然,他尤其喜歡那片夾着少許脂肪圓圓的肉,每每加碼。
於是我便趁着打風天大把時間留在家,進行了一次實驗,與大家分享我的成果。
■食材
.青葱一把
.薑數片
.梅頭豬肉一大片
■調味
.濃口醬油、淡口醬油……各100g
.味霖……50g
.清油……50g
.糖……一大匙
.水……適量
.其他用具……綿繩
1. 豬肉洗淨後抹乾,捲成一圈,以綿繩紮緊
2. 在熱鍋下一點油,把豬肉面煎香
3. 豬肉轉色後下薑片和葱段拌炒一會
4. 轉用深鍋,倒入所有調味,加水至半淹豬肉
5. 大火轉滾後轉小火燉煮一小時,中途酌量加水
6. 撈起豬肉,剔去綿繩,放涼後切塊供食
★小貼士
*以我的經驗,豬肉如有過多脂肪會影響切塊過程,建議處理豬肉塊時適量地剔走,也盡量把脂肪捲在外邊
日式拉麵 配角也搶鏡
日本人的飲食文化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如他們的專注,大部分餐廳只供應一兩樣金牌菜式,精益求精,將之推往極高水準,得到世界各地的青睞。拉麵店長期進駐香港便是極好例子,不同風味、湯底的拉麵,麵自然是主角,而配角永恆是數片叉燒和糖心蛋,不由食客挑選。反觀我們的粉麵店,牛雜、魚蛋、水餃,數之不盡的選擇,有時更有豬排、雞翼,林林總總,但能否每樣都做到最好吃?不盡然。
我也是膽粗粗試着做日式叉燒,別人花一生鑽研的事,肯定自己不會做到出色水準,但模仿往往是起步之始,做過,便會懂得欣賞別人的好和當中的分別,知道距離,可以改進。閱覽過不同食譜,總括而言,日式叉燒是用綿繩綑好豬肉以醬油慢煮的一道菜。它比中式叉燒易做得多,不用又醃又烤。日式叉燒只有三個步驟,而且只需要很少的調味和佐料,做來方便。
海鮮蔬菜我都擅長,肉類的烹調卻很考功夫,如何做到入味但不柴?許多做日式叉燒的人都沿用壓力鍋解決,但我從來都不敢購買這食具,怕粗心大意引起爆炸,台灣人則選用大同電鍋,我曾經山長水遠帶了一個回港,卻因為電壓不同而作廢,只能摸索烹煮時間。選用靚肉也能改善水準,梅頭、五花腩,甚至是臉頰肉都可以,視乎喜歡何種肥瘦程度。
日本醬油分濃口、淡口
調味方面,醬油是主要味道來源,但見日本有濃口醬油和淡口醬油之分,因此我又翻書嘗試了解,原來關東人的調味以濃口醬油為主流,而關西則是淡口醬油。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意製作方法、色澤和味道。前者顏色較深,大豆和小麥約是一比一,後者的特徵是以淺烘培的方式處理小麥,而且還會在醬油裏加酒和較高分量的鹽水。相較之下,淡口醬油的色澤與香味較淡,但含鹽量略高。(《日本料理東西軍:關東關西口味大不同》)何時該選擇濃口或淡口醬油?以我觀察,濃口醬油較易買得,用途較廣泛,但如果不想改變食材顏色,則可用選用淡口醬油。是次的叉燒,我混合了兩者使用。另外加了清酒和味霖,少許糖,便是全部調味。
叉燒不難做好,難度最高的是切成薄片,做好後建議把叉燒放在雪櫃置一晚翌日才食用,較易保持完整,頭尾部分碎掉也不怕,可留來做其他菜式,我把吃不完的叉燒撕碎,做了一頓炒飯,另與豆角拌炒變成另一道菜式,叉燒愈鹵愈好味,喜歡鹵蛋的話,也可一併鹵起來!這份鹵汁十分好用,不要浪費。
是次實驗最可惜的事,在超市買了極難吃的拉麵,浪費了一鍋高湯。好奇日本人的豚骨湯底為何是白色的,特別買了九十蚊豬骨加洋葱和蘿蔔慢火熬了十小時,湯味濃郁,但顏色不夠白,有機會一定要買到正宗豚骨再試。可幸花了的工夫不會白廢,把大鍋高湯分裝成小份放冰箱,隨時可用,為打風天畫上完美句號。
後記
事後有機會與一位日菜廚師交談,請教他做自家叉燒的秘訣,他建議第一次做,不要貪心,可先做細塊一點的,烹調時間縮短較易控制肉質。也要挑走筋部,肉質會更鬆弛,易於入味。能夠進行廚藝交流,好開心!
文、圖/ 饒雙宜
編輯/高卓怡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當中,有一道日式叉燒,就是拉麵裏薄薄的一塊肉,不知何解香港人對拉麵十分瘋狂,總不惜排隊品嘗,我家那位亦然,他尤其喜歡那片夾着少許脂肪圓圓的肉,每每加碼。
於是我便趁着打風天大把時間留在家,進行了一次實驗,與大家分享我的成果。
■食材
.青葱一把
.薑數片
.梅頭豬肉一大片
■調味
.濃口醬油、淡口醬油……各100g
.味霖……50g
.清油……50g
.糖……一大匙
.水……適量
.其他用具……綿繩
1. 豬肉洗淨後抹乾,捲成一圈,以綿繩紮緊
2. 在熱鍋下一點油,把豬肉面煎香
3. 豬肉轉色後下薑片和葱段拌炒一會
4. 轉用深鍋,倒入所有調味,加水至半淹豬肉
5. 大火轉滾後轉小火燉煮一小時,中途酌量加水
6. 撈起豬肉,剔去綿繩,放涼後切塊供食
★小貼士
*以我的經驗,豬肉如有過多脂肪會影響切塊過程,建議處理豬肉塊時適量地剔走,也盡量把脂肪捲在外邊
日式拉麵 配角也搶鏡
日本人的飲食文化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如他們的專注,大部分餐廳只供應一兩樣金牌菜式,精益求精,將之推往極高水準,得到世界各地的青睞。拉麵店長期進駐香港便是極好例子,不同風味、湯底的拉麵,麵自然是主角,而配角永恆是數片叉燒和糖心蛋,不由食客挑選。反觀我們的粉麵店,牛雜、魚蛋、水餃,數之不盡的選擇,有時更有豬排、雞翼,林林總總,但能否每樣都做到最好吃?不盡然。
我也是膽粗粗試着做日式叉燒,別人花一生鑽研的事,肯定自己不會做到出色水準,但模仿往往是起步之始,做過,便會懂得欣賞別人的好和當中的分別,知道距離,可以改進。閱覽過不同食譜,總括而言,日式叉燒是用綿繩綑好豬肉以醬油慢煮的一道菜。它比中式叉燒易做得多,不用又醃又烤。日式叉燒只有三個步驟,而且只需要很少的調味和佐料,做來方便。
海鮮蔬菜我都擅長,肉類的烹調卻很考功夫,如何做到入味但不柴?許多做日式叉燒的人都沿用壓力鍋解決,但我從來都不敢購買這食具,怕粗心大意引起爆炸,台灣人則選用大同電鍋,我曾經山長水遠帶了一個回港,卻因為電壓不同而作廢,只能摸索烹煮時間。選用靚肉也能改善水準,梅頭、五花腩,甚至是臉頰肉都可以,視乎喜歡何種肥瘦程度。
日本醬油分濃口、淡口
調味方面,醬油是主要味道來源,但見日本有濃口醬油和淡口醬油之分,因此我又翻書嘗試了解,原來關東人的調味以濃口醬油為主流,而關西則是淡口醬油。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意製作方法、色澤和味道。前者顏色較深,大豆和小麥約是一比一,後者的特徵是以淺烘培的方式處理小麥,而且還會在醬油裏加酒和較高分量的鹽水。相較之下,淡口醬油的色澤與香味較淡,但含鹽量略高。(《日本料理東西軍:關東關西口味大不同》)何時該選擇濃口或淡口醬油?以我觀察,濃口醬油較易買得,用途較廣泛,但如果不想改變食材顏色,則可用選用淡口醬油。是次的叉燒,我混合了兩者使用。另外加了清酒和味霖,少許糖,便是全部調味。
叉燒不難做好,難度最高的是切成薄片,做好後建議把叉燒放在雪櫃置一晚翌日才食用,較易保持完整,頭尾部分碎掉也不怕,可留來做其他菜式,我把吃不完的叉燒撕碎,做了一頓炒飯,另與豆角拌炒變成另一道菜式,叉燒愈鹵愈好味,喜歡鹵蛋的話,也可一併鹵起來!這份鹵汁十分好用,不要浪費。
是次實驗最可惜的事,在超市買了極難吃的拉麵,浪費了一鍋高湯。好奇日本人的豚骨湯底為何是白色的,特別買了九十蚊豬骨加洋葱和蘿蔔慢火熬了十小時,湯味濃郁,但顏色不夠白,有機會一定要買到正宗豚骨再試。可幸花了的工夫不會白廢,把大鍋高湯分裝成小份放冰箱,隨時可用,為打風天畫上完美句號。
後記
事後有機會與一位日菜廚師交談,請教他做自家叉燒的秘訣,他建議第一次做,不要貪心,可先做細塊一點的,烹調時間縮短較易控制肉質。也要挑走筋部,肉質會更鬆弛,易於入味。能夠進行廚藝交流,好開心!
文、圖/ 饒雙宜
編輯/高卓怡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