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名醫不知人撞他還是他撞人而倒地,側臥抱着右膝的動作,似曾相識;網友紛紛發揮想像力,將這幀圖片與當代足球壇幾個「插水專家」併貼在一起。
過往站廿個小時做手術面不改容,故有鐵醫之威名,這次舊患雖受創,仍能神色自若,本屬難能可貴,豈料惹來「插水」揶揄,難怪他覺得是一種侮辱。
好了,其實我最討厭政治,這次只是想談談「插水」。
本地足球術語「插水」,源自英文「Diving」,形容球員博取罰球的誇張跌倒動作,後來就泛指一切扮跌、詐傷,或者就算真被踢中而誇大傷勢的行為。內地用語為「假摔」,雖然意思相同,看着就沒「插水」那樣繪形繪聲了。國際足協(FIFA)的球例中也不用「Diving」,在描述這項不君子行為(Misconduct)時,稱之為「Simulation」,直譯就是偽裝,同樣失去了神韻。
FIFA球例 「插水」罰黃牌
誰最初用「Diving」,誰最先用「插水」,無從稽考,倒是最早又最重要的疑似「插水」事件,則在一九七四年的世界盃決賽便出現,當年西德的賀辛貝恩藉一次禁區內的跌倒博得十二碼,不單助球隊扳成平手,最後還帶領西德力挫以全能足球風靡世界的荷蘭捧走了雷米金盃(見「插水十式」)。之後「插水」頻繁發生,但一直未受重視,大抵由於FIFA在一九九○年代忙於提出其他新例,例如不准從後攔截、門將接應回傳不准用手等,都是為了保護球員或讓球場順暢地進行的措施。直至千禧年前後,FIFA才察覺並指出「插水」是足球發展的最大危害,遂制訂球例,球證發現球員「插水」便須判罰黃牌。只是,成效有多大呢?FIFA會長白禮達到去年還在強調必須杜絕「插水」行為,因為這是不尊重對手及球迷的表現,他還補充一點,「通常最浪費比賽時間的事,就是插水和詐傷」;是的,球員詐傷,縱然毋須警察開路,但起碼需救護員抬出「治理」,萬一自稱嚴重,還得送去醫院驗腿驗腰驗腦。
惡性循環?
研究:次數愈多 球證愈易呃
澳洲昆士蘭大學博士生Gwendolyn David同樣對「插水」深惡痛絕,於是她跟同學一起研究「插水」行為。從理論層面來說,她認為「插水」是球員向球證發放虛假信號,球證接收後自行詮釋,然後決定判罰與否,於是她假設球證愈看得多這樣的信號,便愈容易分辨真偽;而且,「插水」也有成本,在場上冒着遭球證揭發罰黃牌的風險,在場外亦會令名聲受損、受輿論譴責。因此,Gwendolyn假設在球賽僵持不下,或在一些重要的賽事,球員才選擇插水。然而,她在二○一一年起研究了十個聯賽中六十個球員的二千八百次跌倒後,結果卻讓她震驚,因為有些聯賽,球員「插水」直如家常便飯,球員「插水」次數愈多,騙過球證的機會也愈大,並形成循環,即球員自覺愈容易騙倒球證,便「插水」的次數亦隨之增多。
文化差異?
英國校園訓練 vs. 拉美街波
Gwendolyn弄不清這些聯賽愛「插水」的風氣,是球證懶理,還是球員演技高超。英超著名旁述員John Dykes卻認為,「文化差異」是各地對待「插水」的態度有分歧的根本,也形成有些聯賽特多「插水」出現;譬如英格蘭大眾對「插水」大力鞭撻,拉美國家球員卻大多暗自認同這是球技的一種,這是源於英國人最初大多在學校裏學踢球,在強調德智體群美的氛圍,自然認為「插水」有違體育精神;拉美球員卻多在街頭鍛煉腳法,不時要面對比自己強大的敵人,於是「插水」也成了爭勝的手段,是兵不厭詐的謀略;難怪「蠱惑」招數不少的烏拉圭球星蘇亞雷斯,之前效力利物浦時,總覺得自己與英超的文化格格不入。
「插水」至今依然每天發生,白禮達曾說要加重刑罰,除了罰黃牌,還得離場一段時間;Gwendolyn亦贊成加重球員的插水「成本」,比如翻看錄影片段然後對「插水」球員秋後算帳等,這些舉措在美職與澳職等聯賽均已實行。至於前文提及「插水」的另一成本——聲譽;那如果當事人不要臉,其實大家都「奈佢唔何」。
「插水」始祖
賀辛貝恩Bernd Holzenbein
一九七四年世界盃決賽 西德vs.荷蘭
或許這是最早且最重要的「插水」。當時東道主在慕尼黑上演的決賽開賽兩分鐘就落後,賀辛貝恩於二十七分鐘殺入禁區在荷蘭後衛攔截下跌倒,博得十二碼,並由畢烈拿扳平;從慢鏡顯示,賀辛貝恩確與對手有肢體接觸,但似乎卻是對手出腳在先,然後賀辛貝恩刻意將腳絆到對方腳上。最後,西德由梅拿再建一功,以二比一捧盃。
「插水」十式 (值得記住的十個「插水」經典)
註:在YouTube搜尋以下人名加上「Dive」,便可找到相關片段。
1. 血染風采式
羅渣士Roberto Rojas
1989年世盃外圍賽 智利vs.巴西
智利門將羅渣士隨軍作客巴西,主場球迷在比賽時不斷擲物,在智利落後一球之際,一枚煙花扔向了羅渣士,後者倒地,且血流披臉,由救護員抬走,其隊友拒絕再戰,賽事腰斬。然而,後來大會從錄影片段發現羅渣士未被煙花擲中,流血原來是其苦肉計——他用藏在手套的刀片割傷自己;羅渣士最後被判終身停賽。
2. 天鵝飛插式
奇連士文Jürgen Klinsmann
1990年世界盃決賽 西德vs.阿根廷
奇連士文是早期的插水王,最著名的一次是在1990年世界盃決賽,趁阿根廷守將蒙遜出腳攔截時,以一記後來傳媒形容為「天鵝式飛插」誇大被踢傷的程度,令對方被逐,西德最後亦贏1﹕0捧盃。飽受傳媒批評的奇連士文,4年後赴英格蘭投效熱刺,對錫周三時入球後以一記「插水」動作慶祝,卻成為經典。
3. 完美式……出場!
奧迪加Ariel Ortega
1998年世界盃8強 阿根廷vs.荷蘭
「濕手巾」奧迪加擅長盤扭,他對荷蘭時引球闖入禁區惹來史譚出腳攔截,迅即飛身、合眼、扭頭、跌倒,動作一氣呵成,但或許插得太「完美」,遭球證揭破,還被荷蘭門將雲達沙指罵;老羞成怒的奧迪加,甫起身竟用頭撞向高他一大截的雲達沙的鼻子,遂遭球證出示紅牌驅逐,也令阿根廷於8強飲恨。
4. 感覺被撞式
摩頓柏達臣Morten Gamst Pedersen
2009年 英超 布力般流浪vs.阿仙奴
效力布力般的柏達臣衝入禁區,防守他的阿仙奴後衛沙格拿離開他幾個身位,然後,他突然倒地,還舉手示意為何沒判罰,當然球證沒理他。對於這次被評英超史上最差的插水,柏達臣後來解釋﹕「我感覺到被撞……嗯,其實是我的右小腿碰到了左小腿,所以我才跌倒……」為何謊話總是前言不對後語?
5. 影帝式
布斯基斯Sergio Busquets
2010年歐聯 巴塞隆拿vs.國際米蘭
巴塞中場布斯基斯被國米中場莫達撞開搶去皮球那一剎,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飛開,然後痛苦地掩臉伏在地上,球證見狀即向莫達拔出了紅牌,只是當他從慢鏡見到布斯基斯原來有張開手偷窺狀况時,不知會否後悔自己的果斷?布斯基斯也藉今次「插水」,獲香港球迷送上「影帝」綽號。
6. 痛位轉移式
李華度 Rivaldo
2002年世界盃分組賽 巴西vs.土耳其
嚴格來說,李華度在這次事件不算「插水」,因為他在準備開角球時,確實遭土耳其的哈根安素踢出的皮球「省」中,只不過,他被「省」中腳,卻痛楚地掩住臉。安素因而被逐,但李華度的「演技」也未獲欣賞,他因誇大受傷,事後遭國際足協罰款5180鎊。
7. (自)打臉式
卡拿斯高Bryan Carrasco
2011年世青盃外圍賽 智利vs.厄瓜多爾
智利小將卡拿斯高沒有詐傷,他真的被厄瓜多爾的蒙坦奴用手打中臉部,不過,整個過程其實都是由卡拿斯高主導﹕他在防守蒙坦奴時,拿起對方的左手,猛然擊向自己的臉部!球證當沒事發生過,讓比賽繼續,只是表情有點無奈。
8. 係咁跌式
艾舒利楊格Ashley Young
2013年 歐聯 曼聯vs.皇家蘇斯達
曼聯球員楊格的「插水」劣迹罄竹難書,多得遭英國傳媒撰寫專題找前球證點評,而時任紅魔主帥莫耶斯亦說過,會好好勸導楊格勿再「插水」;甚至到了對皇蘇這一仗,憑誇張的一跌博得12碼時,連旁述賽事的前曼聯名將堅尼也說﹕「楊格這幾個月來實在跌得太多了。」
9. 坦白式
洛賓Arjen Robben
2014年世界盃16強 荷蘭vs.墨西哥
很多名將都「插水」,但很少人直認不諱。荷蘭該仗一直落後於墨西哥,陣中翼鋒洛賓多次引球入禁區然後跌倒,到補時階段終博得12碼,讓橙軍以2﹕1反敗為勝。洛賓事後承認上半場幾次跌倒其實都是「插水」,但博得12碼一球則真的被絆倒,真的信不信由你。
10. 魚躍式
艾迪恩Adryan
2014英冠 列斯聯vs.打吡郡
列斯聯是役贏打吡郡2﹕0,本來是一場平淡的球賽,卻因列斯聯陣中的巴西小將艾迪恩一次插水而變得充滿娛樂性。艾迪恩確實遭對手踢跌,但在這一次普通的碰撞後,他卻在地上亂蹦亂跳,就像一條鮮魚被放到砧板上……
文/ Kazu
圖/ 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 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過往站廿個小時做手術面不改容,故有鐵醫之威名,這次舊患雖受創,仍能神色自若,本屬難能可貴,豈料惹來「插水」揶揄,難怪他覺得是一種侮辱。
好了,其實我最討厭政治,這次只是想談談「插水」。
本地足球術語「插水」,源自英文「Diving」,形容球員博取罰球的誇張跌倒動作,後來就泛指一切扮跌、詐傷,或者就算真被踢中而誇大傷勢的行為。內地用語為「假摔」,雖然意思相同,看着就沒「插水」那樣繪形繪聲了。國際足協(FIFA)的球例中也不用「Diving」,在描述這項不君子行為(Misconduct)時,稱之為「Simulation」,直譯就是偽裝,同樣失去了神韻。
FIFA球例 「插水」罰黃牌
誰最初用「Diving」,誰最先用「插水」,無從稽考,倒是最早又最重要的疑似「插水」事件,則在一九七四年的世界盃決賽便出現,當年西德的賀辛貝恩藉一次禁區內的跌倒博得十二碼,不單助球隊扳成平手,最後還帶領西德力挫以全能足球風靡世界的荷蘭捧走了雷米金盃(見「插水十式」)。之後「插水」頻繁發生,但一直未受重視,大抵由於FIFA在一九九○年代忙於提出其他新例,例如不准從後攔截、門將接應回傳不准用手等,都是為了保護球員或讓球場順暢地進行的措施。直至千禧年前後,FIFA才察覺並指出「插水」是足球發展的最大危害,遂制訂球例,球證發現球員「插水」便須判罰黃牌。只是,成效有多大呢?FIFA會長白禮達到去年還在強調必須杜絕「插水」行為,因為這是不尊重對手及球迷的表現,他還補充一點,「通常最浪費比賽時間的事,就是插水和詐傷」;是的,球員詐傷,縱然毋須警察開路,但起碼需救護員抬出「治理」,萬一自稱嚴重,還得送去醫院驗腿驗腰驗腦。
惡性循環?
研究:次數愈多 球證愈易呃
澳洲昆士蘭大學博士生Gwendolyn David同樣對「插水」深惡痛絕,於是她跟同學一起研究「插水」行為。從理論層面來說,她認為「插水」是球員向球證發放虛假信號,球證接收後自行詮釋,然後決定判罰與否,於是她假設球證愈看得多這樣的信號,便愈容易分辨真偽;而且,「插水」也有成本,在場上冒着遭球證揭發罰黃牌的風險,在場外亦會令名聲受損、受輿論譴責。因此,Gwendolyn假設在球賽僵持不下,或在一些重要的賽事,球員才選擇插水。然而,她在二○一一年起研究了十個聯賽中六十個球員的二千八百次跌倒後,結果卻讓她震驚,因為有些聯賽,球員「插水」直如家常便飯,球員「插水」次數愈多,騙過球證的機會也愈大,並形成循環,即球員自覺愈容易騙倒球證,便「插水」的次數亦隨之增多。
文化差異?
英國校園訓練 vs. 拉美街波
Gwendolyn弄不清這些聯賽愛「插水」的風氣,是球證懶理,還是球員演技高超。英超著名旁述員John Dykes卻認為,「文化差異」是各地對待「插水」的態度有分歧的根本,也形成有些聯賽特多「插水」出現;譬如英格蘭大眾對「插水」大力鞭撻,拉美國家球員卻大多暗自認同這是球技的一種,這是源於英國人最初大多在學校裏學踢球,在強調德智體群美的氛圍,自然認為「插水」有違體育精神;拉美球員卻多在街頭鍛煉腳法,不時要面對比自己強大的敵人,於是「插水」也成了爭勝的手段,是兵不厭詐的謀略;難怪「蠱惑」招數不少的烏拉圭球星蘇亞雷斯,之前效力利物浦時,總覺得自己與英超的文化格格不入。
「插水」至今依然每天發生,白禮達曾說要加重刑罰,除了罰黃牌,還得離場一段時間;Gwendolyn亦贊成加重球員的插水「成本」,比如翻看錄影片段然後對「插水」球員秋後算帳等,這些舉措在美職與澳職等聯賽均已實行。至於前文提及「插水」的另一成本——聲譽;那如果當事人不要臉,其實大家都「奈佢唔何」。
「插水」始祖
賀辛貝恩Bernd Holzenbein
一九七四年世界盃決賽 西德vs.荷蘭
或許這是最早且最重要的「插水」。當時東道主在慕尼黑上演的決賽開賽兩分鐘就落後,賀辛貝恩於二十七分鐘殺入禁區在荷蘭後衛攔截下跌倒,博得十二碼,並由畢烈拿扳平;從慢鏡顯示,賀辛貝恩確與對手有肢體接觸,但似乎卻是對手出腳在先,然後賀辛貝恩刻意將腳絆到對方腳上。最後,西德由梅拿再建一功,以二比一捧盃。
「插水」十式 (值得記住的十個「插水」經典)
註:在YouTube搜尋以下人名加上「Dive」,便可找到相關片段。
1. 血染風采式
羅渣士Roberto Rojas
1989年世盃外圍賽 智利vs.巴西
智利門將羅渣士隨軍作客巴西,主場球迷在比賽時不斷擲物,在智利落後一球之際,一枚煙花扔向了羅渣士,後者倒地,且血流披臉,由救護員抬走,其隊友拒絕再戰,賽事腰斬。然而,後來大會從錄影片段發現羅渣士未被煙花擲中,流血原來是其苦肉計——他用藏在手套的刀片割傷自己;羅渣士最後被判終身停賽。
2. 天鵝飛插式
奇連士文Jürgen Klinsmann
1990年世界盃決賽 西德vs.阿根廷
奇連士文是早期的插水王,最著名的一次是在1990年世界盃決賽,趁阿根廷守將蒙遜出腳攔截時,以一記後來傳媒形容為「天鵝式飛插」誇大被踢傷的程度,令對方被逐,西德最後亦贏1﹕0捧盃。飽受傳媒批評的奇連士文,4年後赴英格蘭投效熱刺,對錫周三時入球後以一記「插水」動作慶祝,卻成為經典。
3. 完美式……出場!
奧迪加Ariel Ortega
1998年世界盃8強 阿根廷vs.荷蘭
「濕手巾」奧迪加擅長盤扭,他對荷蘭時引球闖入禁區惹來史譚出腳攔截,迅即飛身、合眼、扭頭、跌倒,動作一氣呵成,但或許插得太「完美」,遭球證揭破,還被荷蘭門將雲達沙指罵;老羞成怒的奧迪加,甫起身竟用頭撞向高他一大截的雲達沙的鼻子,遂遭球證出示紅牌驅逐,也令阿根廷於8強飲恨。
4. 感覺被撞式
摩頓柏達臣Morten Gamst Pedersen
2009年 英超 布力般流浪vs.阿仙奴
效力布力般的柏達臣衝入禁區,防守他的阿仙奴後衛沙格拿離開他幾個身位,然後,他突然倒地,還舉手示意為何沒判罰,當然球證沒理他。對於這次被評英超史上最差的插水,柏達臣後來解釋﹕「我感覺到被撞……嗯,其實是我的右小腿碰到了左小腿,所以我才跌倒……」為何謊話總是前言不對後語?
5. 影帝式
布斯基斯Sergio Busquets
2010年歐聯 巴塞隆拿vs.國際米蘭
巴塞中場布斯基斯被國米中場莫達撞開搶去皮球那一剎,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飛開,然後痛苦地掩臉伏在地上,球證見狀即向莫達拔出了紅牌,只是當他從慢鏡見到布斯基斯原來有張開手偷窺狀况時,不知會否後悔自己的果斷?布斯基斯也藉今次「插水」,獲香港球迷送上「影帝」綽號。
6. 痛位轉移式
李華度 Rivaldo
2002年世界盃分組賽 巴西vs.土耳其
嚴格來說,李華度在這次事件不算「插水」,因為他在準備開角球時,確實遭土耳其的哈根安素踢出的皮球「省」中,只不過,他被「省」中腳,卻痛楚地掩住臉。安素因而被逐,但李華度的「演技」也未獲欣賞,他因誇大受傷,事後遭國際足協罰款5180鎊。
7. (自)打臉式
卡拿斯高Bryan Carrasco
2011年世青盃外圍賽 智利vs.厄瓜多爾
智利小將卡拿斯高沒有詐傷,他真的被厄瓜多爾的蒙坦奴用手打中臉部,不過,整個過程其實都是由卡拿斯高主導﹕他在防守蒙坦奴時,拿起對方的左手,猛然擊向自己的臉部!球證當沒事發生過,讓比賽繼續,只是表情有點無奈。
8. 係咁跌式
艾舒利楊格Ashley Young
2013年 歐聯 曼聯vs.皇家蘇斯達
曼聯球員楊格的「插水」劣迹罄竹難書,多得遭英國傳媒撰寫專題找前球證點評,而時任紅魔主帥莫耶斯亦說過,會好好勸導楊格勿再「插水」;甚至到了對皇蘇這一仗,憑誇張的一跌博得12碼時,連旁述賽事的前曼聯名將堅尼也說﹕「楊格這幾個月來實在跌得太多了。」
9. 坦白式
洛賓Arjen Robben
2014年世界盃16強 荷蘭vs.墨西哥
很多名將都「插水」,但很少人直認不諱。荷蘭該仗一直落後於墨西哥,陣中翼鋒洛賓多次引球入禁區然後跌倒,到補時階段終博得12碼,讓橙軍以2﹕1反敗為勝。洛賓事後承認上半場幾次跌倒其實都是「插水」,但博得12碼一球則真的被絆倒,真的信不信由你。
10. 魚躍式
艾迪恩Adryan
2014英冠 列斯聯vs.打吡郡
列斯聯是役贏打吡郡2﹕0,本來是一場平淡的球賽,卻因列斯聯陣中的巴西小將艾迪恩一次插水而變得充滿娛樂性。艾迪恩確實遭對手踢跌,但在這一次普通的碰撞後,他卻在地上亂蹦亂跳,就像一條鮮魚被放到砧板上……
文/ Kazu
圖/ 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 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