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網世代﹕創科局 無助創新?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02日 06:35
2015年08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政府要求立法會加開28小時會議、仍未能就成立創新及科技局表決的一星期後,特首梁振英未曾擱下創科局,參觀科學園時,說發展創新科技可以為經濟注入動力、為年輕人締造機會、為巿民提升生活質素。


聽上去,願景美好,為什麼本應是直接受惠的業界人士,卻大力反對?成立創科局,哪處出錯了?

設局實質改變 政府無說明

政府重視發展科技產業、認為要為此成立決策局,其實早在回歸後就開始。董建華在九七年的施政報告,原本的文康廣播局,改組為資訊科技及廣播局,統一負責原本分散於不同決策局的資訊科技工作;往後兩年,興建科學園、發表第一份數碼21策略文件、設立創新及科技基金。後來政府推行問責制,政策局大改組,資訊科技及廣播局被納入工商及科技局。不過,到了二○○七年,時任特首曾蔭權把「科技」從政策局中除名,工商及科技局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取代。當時的立法會文件指,把工商及科技局和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合併,最重要是為「促進香港競爭力」。


開局處理手法政治化

直至去年,梁振英政府提出重設科技局,不過,這次的提議,處處碰壁,不少業界中人強烈反對,認為政府沒有清楚說明設局目的,另一方面在開局的處理手法,反而讓事情顯得政治化,例如三番四次調動財務委員會的議程,不斷批評和催促議員通過方案。「前線科技人員」成員宋安來Tony,本身是個軟件工程師,他翻看立法會資料,說政府遞上財務委員會審議的文件,雖然長達三十頁,其實沒有具體描述新局將會做什麼,除了第二頁的「具體來說,新的創新及科技局會在深度及廣度上加強有關創新及科技發展的政策支援」,還有的就是列舉八項「創新及科技局的工作可能包括與目前兩個部門有關的範疇」,例如制定政策、加強持份者溝通等。支持成立創科局的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雖認為有設局的需要,「現時政策局的架構以內,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要打理的政策範疇中,科技只是芸芸中之一,但偏偏全球經濟命脈和社會發展中科技佔的重要性愈來愈高」,但也認同特首和他的團隊一直以來都說不出創科局成立後會帶來的實質改變和量度成效的指標。


IT人:創新需顛覆既有模式

為發展產業,成立決策局,本來是一件好事,但作為直接受惠的從業員,Tony與不少同行都不贊成設局,「很多人其實沒想過要有一個科技局」,要真正幫助創意科技產業發展,設局未必是最合適的方法——科技可以高速發展,其中一個原因是互聯網的開放平等,創業的人不用靠關係,可與對手公平比試創新和執行力,從業員「一舊雲」認為,創新需要有顛覆既有模式的勇氣,從上而下逼出來的創科局,看來與真正IT人的思維相反。


業界憂政策傾斜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說,不少業界中人都盼望透過創科局推動突破,「但愈來愈多IT人抱着強烈的質疑甚至反對,憂慮特區政府用人唯親、只着意與大陸『合作』而不是放眼世界,為本地IT界帶來更多機會」。


政策只着眼「背靠內地」,的確是業界所憂,Tony說,這思維在整個香港也正在蔓延,不論是什麼產業,背靠內地都是重要元素。「北面巿場,無疑是比香港大得多,不少創業的人,選擇直接北上闖,巿場大,融資機會也較多,資金較集中。」不過,這樣其實無法留住人才,研發項目、成就也會逐步向外流。「但創科局的成立,看來會令情況惡化,尤其看政府屬意入局的人選,不少與內地也有關係,業界不能不憂慮將來的政策會傾斜。」


政策會否只着眼與內地合作,或許言之尚早,不過有關創科局的人事問題,卻的確是引起爭議之處。年初,成立創科局的議案不獲通過,特首破天荒委任心儀的創科局長人選楊偉雄一人兼三職,既成為行會成員、行政長官創新及科技顧問,還成立了創新及科技諮詢委員會,由楊偉雄擔任主席。政府做法被指為新局造成既定事實,當時建制有議員也認為政府若對成立創科局有信心,其實毋須多此一舉。


諮委會成員涉利益衝突

至於創科的諮委會,組成的是什麼人?任命當天,政府指「諮詢委員會成員主要來自學術界、業界和與創新及科技相關的團體」,翻看資料,成員有羅范椒芬、陳易希、葉劉淑儀等三十人,「真正屬於業界的人很少」。當中有成員被指與政府有瓜葛,例如有傳媒指四月由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籌辦的「國際IT匯與紅酒佳餚節」,負責招租的是非官方委員楊全盛的私人公司,被指變相由政府打本幫忙;二○○二年,iProA與小童群益會合組基金會,有iProA員工兼職為基金會工作,但就由基金會支付全職薪金,變相以公帑替iProA出糧,基金會因此被廉署調查,當時楊偉雄則是基金會董事。


IT人期望政府做什麼?

扶助創業

要是成立創科局事在必行,錢既然一定要花,那麼,業界期望它可以做些什麼?「業界發展面對的困難,最簡單又一定沒錯的答案,是成本太高。要開科網公司,頭幾年的成本很高,成本來自兩方面﹕人工、租金,這其實是香港各行各業也遇到的問題,根本沒一個好的環境做長線投資。」發展科技,講求創意,而創意本來是高風險的投資,沒有回報保證,有行業裏的人認為,香港租金太貴,其實變相不鼓勵創意產業的發展,「開公司的人,要有很大的經濟能力,在未賺錢時也能交昂貴的租金,一旦創業失敗,要有輸身家的準備;做員工的,也不願意投身在風險高的公司,一旦失業,就無法供樓」。


系統化規管 吸引外資

除了貸款、租金等,Tony也期望政府可以更有系統地做規管的工作,尤其科技發展為社會帶來不少改變,但法制上沒有與時並進,無法處理涉及新科技的社會事情。他說,Uber是一個例子,「現有法例下,Uber可以被看成違法的白牌車,但Uber的出現,其實並不是壞事,服務質素好,乘客選擇多了,這種電召方式也可以讓少一點的士在街上漫無目的地兜客,減少擠塞,減少污染。」另外,金融科技也是需要適當的規管,「像是B to B landing、crowd funding,金管局的角色是什麼?如何協調?」他解釋,傳統的借貸模式,要透過銀行操作,但現今資訊科技發達,借貸雙方其實可以毋須透過銀行,也能掌握對方的經濟能力、背景,不過當中就需要監管。「現在不少研發,都在外國的網上平台尋找投資者,成功集資的研發,收到的資金往往來自不止幾個投資者,而是幾百幾千人,風險分散,也更多投資者願意投資。香港也有這種平台,如果政府加強監管,可以製造更好的環境吸引投資。」年初,財政司長曾俊華也在《財政預算案》建議在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成立督導組委員會,發展金融科技,涵蓋支持與結算的交收系統、大數據分析、雲端計算等。


打破「基建+資助」循環

莫乃光認為,科技發展的成功通常需要三個方法Lean、Quick and Nimble。「成立一個科技局有沒有用,在乎它做什麽、找什麽人幫忙和如何做。創造需求、改善科技教育、吸引人才和投資者、由城市規劃層面發展智能城金融科技、政府智能化、檢討局限創新的過時法規、資料透明化等都必須做。我憂慮的是政府又搞『創新科技產業大躍進』,再次重複搞基建、成立中心和資助計劃的循環,而忽略其他配套。創新政策的制訂、推行和量度成效三方面,經濟及合作組織(OECD)做過大量研究,很多建議值得參考。」


發展科技 從供求入手

對於如何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坊間不少學者和智庫都曾發表看法,其中一個共通之處,是指香港的科技發展,不能直接抄英美的一套,而要抓緊在地域上鄰靠中國的優勢。的確,中國內地巿場龐大,與它土地相連的香港可以佔到先機,除此之外,內地科網發展也愈趨成熟,不少香港科技人在本地創業時遇到困難,也會轉移到內地尋找機會。「國內外都知道,北京是一個hub,那裏已凝聚到一個community,有初創公司、有投資者;深圳也有高科技產業,不過華南沿海在這方面仍然是以輕工業為主,富士康那些便是例子。」


內地市場大 科網趨成熟

不過,Tony認為,發展新產業,反而該認識自己的弱項,然後正視問題。「要是本地的產業仍然脆弱,就該實行保護政策,直至足夠與其他國家競爭,這些在內地也有的。」他說,要扶助創新科技,可以有兩個層面,所謂的demand pull和supply push。「Demand pull,很簡單,你讓Uber合法地發展、給港視發牌,就已經幫到忙,需求其實一直存在。」至於supply push,他認為也不困難,規定本地公司要用一定比率的本地研發產品就可以,「又或者由政府部門做起,多用本地產品」。


大家有咩講?

Aries Chen(網民)

「我從事IT工作廿多年!從來創意跟官僚架構是不能並存!數全球最有創意的地方,如以色列、丹麥等,官方組織都是協調角色,而非領導角色!况且現在都有個創新科技署啦,創咗啲乜?!所以我們不需要創科局,只需少點干預的創新環境便可!」

鍾樹根(立法會議員,7月18日)

「如果梁振英乜都唔好,應該乜都唔好做,唔止創科局,獨立調查啲水都唔應該成立,搵法官都唔好做,咁不如大家自殺,成個香港。」


梁振英(特首,7月11日)

「不是只想多些產業讓生意人賺多些錢,長者可與子女、緊急救援服務保持聯絡,需要有局統籌,不落實市民感受不到。可以答的全部都答了,既然大家還有問題,那就開會吧。」


楊偉雄(創科諮委會主席、行政會議成員,4月12日)

「創新及科技發展唔單止能夠提升香港嘅長遠競爭力,而且能夠推動青年向上流動,為香港年輕人提供就業機會。」


Dicky Cheng(網民)

「反對,有局唔通香港就可以變矽谷?除咗紙上談兵對成個行業或者點吸引人從事科技行業有咩幫助?香港IT無償OT搞到好似老奉咁,689做過咩嘢,點吸引人入去讀或者做?政府帶頭搞外判用賤價請人有個局之後有無諗過請番晒做公務員,無講咩野支持科技業界?同埋689應該諗吓Google點解唔敢係香港起data center,真係純粹人才同土地問題?」

文/ 陳嘉文

圖/ 資料圖片

編輯/ 洪慧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