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雖然美國聯邦儲備局於上周議息會議暫按兵不動,惟市場普遍預期該局將於今年餘下時間開始加息,為長達近7年的零息時代畫上句號。住宅物業是大部分港人持有最重要的資產,踏入加息周期對樓價有何影響呢?今期《Money Monday》封面故事請來曾是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現為Churchouse Publishing出版人、研究亞太區樓市近35年的卓百德(Peter Churchouse)詳細分析樓市走向。
這名香港第一代星級地產分析員從實質利率、住宅供應、支付首期能力及供樓負擔能力等多個角度分析,預測未來一年本港樓價仍將溫和上升。他不止對港樓信心十足,同樣認為內地樓市危中有機,故建議低吸中港地產股。
中原城市指數上周五最新報145.48再創新高,與去年底收市價133.34比較,反映今年以來本港二手住宅樓價升幅達9.1%,表現跑贏恒生指數、金價及主要貨幣匯價;可以說,樓價今年暫時延續近年的強勢,在傳統「股金樓匯」的四大投資工具中獨領風騷。
買磚頭保值乃香港人的傳統智慧,加上2008年第四季美國聯儲局推出量化寬鬆政策(QE),印銀紙救市以來,資金追逐實物資產;雖然聯儲局早於去年10月為QE畫上句號,惟此後歐洲及日本央行接力QE,令環球資金寬鬆格局不變,帶動本港樓價今年屢創新高。
影響本港樓價的最新變數是,美國料於今年加息;聯儲局於上周議息聲明提到,由於當地就業市場持續改善,加上早前能源及入口價格下跌壓低通脹的因素將淡化,料通脹率中期而言將逐步向2%的目標推進,已為隨時加息打出開口牌。
實質負利率 樓價難大瀉
卓百德認為不須對美國加息過分擔心。因為美國經濟復蘇速度比預期慢,是次加息會較為緩慢及溫和;根據過往數據,本港息口升跌與住宅樓價並無明顯關係,加息周期樓價可升亦可跌。
據卓百德統計過去40年樓市數據,與名義利率比較,投資者更應着重實質利率(按揭利率減通脹率),「在1997年底至2001年,是實質利率相當高的一段時間,期內樓價急跌。在1984年,我們也見到比較高的實質負利率,樓價亦顯著調整。但目前按揭利率只約2厘,通脹率約4厘,實質利率是負2厘,接近歷史最低水平(圖1)。在這情况下,即使美國聯儲局加息1厘,雖然我認為此不太可能於短期出現,本港按揭利率跟隨上調,但實質負利率仍是負數,樓價將難以崩盤或大瀉。」
除了實質負利率這個關鍵的宏觀指標外,卓百德亦從供應及需求兩方面分析本港樓市。供應方面,雖然特首梁振英預測,明年私人住宅落成量達2萬伙,屬10年新高,惟卓百德統計2006至2014年期間的數據,指期內住宅落成量往往較一年前的預測平均低19%,故他認為,明年是否真的有2萬伙私宅落成屬未知之數。惟即使真的達標,每年2萬伙的供應仍然低於過去逾40年的平均數。
私樓落成量料緩慢回升
「在1972年至2003年期內的三個大型周期,每年私人住宅平均落成量分別達23,056伙、29,297伙及28,017伙,但2004至2014年平均每年落成量只有13,029伙(圖2),是明顯偏低的水平,這是政府早前連續多年停止造地及賣地所致。隨着政府近年積極增加土地供應,未來落成量料將緩慢回升,但可以持續每年高於2萬個的水平嗎?我很懷疑。」
至於需求方面,卓百德從存款積蓄及收入兩大因素分析購買力,前者用於支付首期,後者用於借錢買樓後償還每月供款。
卓百德在1997年第二季曾預警本港樓市泡沫爆破在即,結果當10月底中原城市指數創高位102.93後,當年年底已回落至80.71。目前卓百德回看,1997年12月底本港每名居民銀行存款僅75,658元,可謂彈藥不足以支付首期買樓,結果樓價再急跌逾六成,至2003年始見底。
不過,隨着過去15年本港經濟增長,加上2008年第四季環球各大央行先後QE,部分資金流入本港,存款數目亦大幅增加。根據卓百德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本港每名居民平均存款額達58.7萬元,較1997年底勁升7.5倍。相對之下,同期樓價僅上升80.3%。因此,本港住宅樓價除以個人平均存款的比率,目前仍處於逾30年來低位,為樓價帶來重大支持(圖3)。
供樓負擔率偏高 屬最大隱憂
另外,卓百德以樓價變幅及住戶收入變幅計算供樓供擔比率。據他統計,5月底比率為126,高於過去30年的平均價的1/2個標準差(圖4),屬偏高水平,反映用家現階段應深思熟慮才可入市買樓。
綜合上述分析,卓百德所關注影響樓價的四大指標,包括實質利率、住宅供應、支付首期能力及供樓負擔能力,前三者均處健康水平,僅後者較令人擔心,故他仍認為未來一年樓價表現:「即使美國即將加息,但今次本港樓價會否如1997年一樣崩盤?我認為這樣戲劇性的事不會再發生,料本港樓價未來一年仍可錄得溫和升幅。除非是次加息與其他環球重大不利事件同時發生,我才會改變上述觀點」。
(封面故事)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