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樓價,早已脫離一般打工仔的負擔能力。有研究機構曾以港人辛勤工作,不吃不喝15年、20年才可以買到約400平方呎的單位,比擬香港樓價之荒謬。近期,新世紀論壇和新青年論壇根據統計數據,比對1993至2013年之間世代收入與樓價指數的變化,顯示樓價升幅遠高於年輕大學生畢業後工作收入的升幅,而且呈現愈年輕世代的起薪愈低、向上流速度愈慢的現象。若年輕人感到安居樂業竟然是那麼遙遠,萌生的逆反心理對社會的衝擊就會非同小可。去年的佔領運動以年輕人為主力,催動他們抗爭的動力和原因,或許還需學術研究才可確定;我們認為,他們在社會上掙扎打拼的無力感,是不應忽略的角度。
收入下跌樓價飈升
大學生難樂業置業
這項研究以每5年為一代,發現愈年輕世代大學畢業生,扣除通脹因素之後,起薪點愈低。按中位數計算,第二代(1969至73年出生)起薪點有 13,158元,到第六代(1989至93年出生)只有 10,860元;第六代起薪點較第二代低17%。1993至2013年間,香港經濟持續發展,各方人等理應分享到發展成果,但是不少大學畢業生初任職的行業工種,薪金實額較20多年前猶有不如,這已非什麼新聞,傳媒行業就是一例。
對年輕人而言,這是十分沮喪的現實。現在不少大學畢業生,雖然找到工作,但是薪金微薄,他們除了與父母同住,毋須雙親繼續資助,已經被認為是「生性一族」。至於老一輩所謂「兒女出身,可以享福了」的想法,是太奢侈了,不少父母連想也不敢想,只求子女大學畢業之後,「生生性性」,於願足矣。不過,年輕人即使願意捱,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實况是進一步沮喪。
一般人視20至29歲,以及30至34歲兩個年齡組別為「當打」年齡,此階段大多興起置業念頭,皆因工作了一段日子後,進入收入高增長期,應有一定置業能力,况且也屆適婚年齡。然而,根據上述研究,大學畢業生在「當打」年齡收入增長,以第三代(1974至78年出生)達53%為最高,第四代(1979至83年出生)已放緩至42%,不利於他們置業買樓。第六代(1989至93年出生)則未進入「當打」年齡,此一階段情况與他們無關。
更令新一代大學生沮喪的是,在1993至2013年之間,起薪點持續下跌,樓價指數和租金指數卻分別飈升了1.6倍和58%。研究發現他們在「當打」年齡的中位收入增幅,第一和第二代分別錄得56.6%和1.37倍的升幅,而第三和第四代中位收入經樓價指數調整卻不升反跌,分別下跌14.8%和17.1%。另外,若以新界小型住宅單位(約400方呎)平均呎價計算,於2013年比較各代大學生的收入,每方呎樓價等同第一代大學生收入的18.1%,而第二至第六代佔比則由19.3%,逐步遞增至25.7%、30.9%、45.4%和61.8%。即是說,愈遲畢業的大學生,置業負擔會愈沉重。
大學生世代工作收入中位數持續下降,並非最重要,若掙取的薪金購買力強勁,可以置業並過着較有尊嚴的生活,就無問題。本港的景况卻是大學畢業生集體收入下跌,物價特別是樓價卻飈升,對畢業了約10年的大學生來說,單憑打工,根本不可能實現置業安居之夢。另外,身處社會大醬缸、大熔爐,年輕一代看不到怎樣可以改變現狀,殘酷的現實會促使其中一些人努力拼搏,持續進修以掌握更多機會向上流,擺脫困境;只是,不能排除有更多人感到無力無助而怨懟現狀,若遇觸媒引爆,就會對社會構成一股負面力量。近年年輕人仇富、厭惡地產霸權、衝擊建制,相信都與他們不滿現狀的逆反心態有關。
專上學歷勞工倍增
知識型職位未適應
年輕人不滿現狀,無望置業安居只是苦果,導致他們陷於困境的,就本地因素而言,還有經濟發展缺乏新動力,大學畢業生數量增速高於技術職位數量增速,形成人力資源錯配等因素。回歸前後,無論是前朝港英政府或特區政府,都在推展專上教育,要把香港打造成為知識型社會;20多年來,大學學歷和大專學歷勞工確實以倍數增加了,但是與知識型社會相適應的工作,卻未見顯著增加。這些年來,除了金融業,工作機會較多的是旅遊與零售行業,然則這些行業工種是否需要那麼多大學畢業生?反而較配合知識型社會人力需求的創新科技,未見長足發展。
全球貿易自由化及勞動力市場開放,年輕人要與全球人才競爭,這個因素並非本港可以控制。但是,推動經濟建設,提供更多機會給本港年輕人一展拳腳,卻是政府的責任。因此,政府須在創新科技投入更多資源,為經濟發展創造新增長點,使年輕人可以把所學貢獻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自己則向上流動,形成良性循環,加上釋放土地的潛在能量,使本港有足夠可用土地興建房屋,則生活在這種狀態的年輕人,才會感覺到前景有希望。這番道理不難明白,只是香港仍然囿於政治爭拗,無法突破管治困局,即使知之也難行,這是最使人沮喪、無助無力之處。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