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超越「雨傘模式」 / 文︰袁彌昌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06日 06:35
2015年08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港大副校長任命風波已持續發酵了數周,這次風波明顯是雨傘運動的延續,其成因與陳文敏牽涉佔中捐款事件有關,而其發展則關乎制度或程序不公義,令反對者聲言被迫施展非常手段抗爭。


事件的一個重要轉捩點為上周二晚上學生衝入會議廳圍堵校務委員,揚言以行動抵抗「制度暴力」、「以武制暴」,令事件焦點迅速轉移,同時亦令形勢急轉直下。行動及其結果顯示出「雨傘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對該模式僵化及重複的使用,反而令行動本身及持份者蒙受其害、得不償失。


「雨傘模式」僵化礙判斷

筆者理解,對學生而言,是次風波基本上是雨傘運動的延續,因而沿着雨傘模式抗爭幾乎是一件想當然的事。可是正因為這樣,學生一開始已墮進了思想誤區,在最沒有需要運用雨傘模式的情况下,不分青紅皂白就衝擊並佔領了會場。


這裏筆者不是事後孔明,上周二之前,眾多迹象已顯示社會輿論大致認為港大校委會在任命副校長一事上有欠妥當,有拖延任命和政治干預之嫌。坊間和社交媒體上,「等埋首副」亦已成為一通用名詞,差不多等於未審先判了校委會「有罪」,還帶有幾分嘲笑的意味,形勢頗一面倒對學生和支持盡快處理任命一方有利。


更何况,即使沒有這些利好因素,單以捍衛學術自由及院校自主之名,足以讓支持任命一方立於不敗之地,再加上身兼港大校友關注組召集人的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和港大教授陳祖為等人挺身支持,逾1500名港大校友聯署要求盡快落實人選,基本上已「無得輸」。眼見校委會大勢已去,公民黨也加入戰團,準備在圍堵行動後收割戰果。


上周二筆者也身在港大,下午期間聽說一些類似「藍絲」的示威人士,來到港大「踩場」後便匆匆離去,令筆者以為事情不會出什麼亂子。儘管當天學生已事先張揚會衝入會議廳,不過筆者也不以為奇,認為他們在這勝券在握的形勢下,怎樣也不會輕舉妄動,做出自毁長城的舉動,萬料不到學生可以這樣將本已放進口袋裏的勝果,連本帶利地倒賠給人家。


盲動招致將計就計

筆者一直以為學生衝入會議廳只是做做樣子,殊不知他們衝進去後導致會議中斷,不讓校委離場,強迫他們坐下質詢,後來兩位校委盧寵茂和劉麥嘉軒因身體不適離開時,受到包圍阻擾,遲遲未能離開送院,已令事件焦點迅速轉移——學生把整個道德高地都丟失了,徹底地輸了理。把這一切看在眼裏的李國章,其一派從容自若,對答如流不亢不懼的表現,彷彿在嘲笑學生的盲動:「你們中計了,我們又贏了!」


此外,學生亦似乎算漏或低估了電視台鏡頭和傳統媒體的力量。攝錄機捕捉了學生的粗暴行為,片段在學生作出任何聲明和反應之前,當晚已在電視播出,令學生根本無從辯解。而隨後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在受訪時,重申不會為學生衝入會議廳致歉,更揚言「以武制暴是無可厚非」,簡直是火上加油!


由此可見,雨傘模式已逐漸由當初的一種行動模式,演化成一種習慣、一種態度,但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同樣顯而易見:包括抗爭者慣性地或盲目地採用雨傘模式抗爭,絲毫沒有考慮到實際狀况、形勢及需要,令行動功敗垂成,白白浪費了眾多持份者的熱忱與支持。


雨傘模式同時使抗爭者產生了一種盲目甚至虛偽的正當性,令他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把以抗暴之名行非常手段合理化,漸漸將手段與目的混淆,最後無視任何戰略目標與效果,在失敗中原地踏步,結果只令社會更形撕裂,卻無助解決任何問題,反令香港整體更無力化解矛盾。


筆者從來都沒有要求年輕抗爭者須凡事為香港或大學的整體利益着想,可是抗爭者就連自己的抗爭怎樣打都搞不清楚,斷送一場原本形勢大好的運動,親痛仇快,讓港大淪為事件的最大輸家,這樣的話你們還是收手,留給其他人來做吧。


模式早被建制破解

在一個訪問中,梁國雄(長毛)認為雨傘運動欠缺了最重要的檢討與總結一環,運動真正的持份者並沒有直接面對事實,檢討得失,如此「我們在下一場運動中便不會進步」——這一點在港大風波中表露無遺,可謂一語中的。


如今沒有直接面對事實和檢討得失的危險,正在其他進行和醞釀中的運動蔓延,明顯對抗爭者及其行動帶來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是次風波亦顯示建制一方對處理及應對雨傘模式的抗爭與運動,已顯得相當純熟及有把握,令抗爭者再難以輕易嘗到甜頭。由此看來,雨傘模式已用之無益,甚至用之必敗,抗爭者實在沒有理由不揚棄並超越雨傘模式,否則所有屬雨傘運動延續的事件,均有被建制轉移焦點或逐個擊破之虞。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