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陀飛輪手表 本港生產作招徠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07日 06:35
2015年08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一直以來,高級機械表市場都差不多全是瑞士品牌的天下。自從「萬希泉」(Memorigin)在2011年1月以國產機芯、香港品牌、全線產品均為「陀飛輪」手表的姿態殺入市場之後,短短幾年間,居然如黑馬般跑出,大有斬獲。


該品牌的最新奇招,是找到日本鐘表匠來認證其產品達到瑞士「天文台表」的質素;兼且在香港設立廠房,將部分產品交由本地裝配!

萬希泉鐘表有限公司創辦人兼總裁沈慧林表示,由於「萬希泉」手表所採用的「陀飛輪」(Tourbillon)機芯,乃是由他父親沈墨寧持股的杭州手表有限公司生產,而非在瑞士生產,因此雖然他相信其產品的精確度可以媲美瑞士品牌,但也不能申請由瑞士的官方機構進行「天文台表」(Chronometer)的測試和認證。


日表匠認證 天文台表標準

幾年前,一名年輕日本商人來香港找尋生意機會,機緣巧合之下,成為該公司的日本總代理,協助其產品打入日本市場。這名日本總代理提出,既然不能找瑞士的官方機構來進行「天文台表」的測試和認證,倒不如就找日本的著名鐘表匠來作第三方的測試和認證。


他們考慮過,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因為日本在品質管理方面,一向有不錯的評價,也獲得消費者認同。而且,除了瑞士之外,日本在鐘表技術上,也算是相當有名。


於是,就在這名日本總代理的協助下,該公司在今年3月,找到大阪市一家鐘表檢測中心為其兩款手表「星空傳奇」和「領航」作測試。測試由日本著名鐘表匠、一級時計修理技能士小川智由負責,包括正反左右上下六個方位的走時測試。上述兩款陀飛輪手表的每日平均誤差,分別被鑑定為只是+5秒和+6秒。這樣的準確度,已經達到了瑞士的「天文台表」的標準!(以其表面直徑42至44mm來說,每日誤差需要在快6秒至慢4秒之間。)


「領航」時間較同類長1倍

沈慧林表示,選擇這兩個型號,是因為相對一般「陀飛輪」手表來說,它們的設計較為困難和複雜一些。其中,「星空傳奇」的「陀飛輪機芯,是在12時的位置,這有別於絕大部分陀飛輪手表的機芯都是在6時的位置,其內部設計需要作大幅修改。至於「領航」,其特點則是,上滿鏈之後,可以運行70至80小時。這比起市面大部分入門級陀飛輪上鏈表的30多至40多小時,長了大約一倍。(陀飛輪上鏈表上滿鏈之後的運行時間,由30多小時至1星期都有,視乎其價位而定。)


「機械表發燒友和行內人都會明白,既然這兩個較難造的型號的準確度,也可達瑞士『天文台表』的標準,較簡單的型號自然沒什麼問題。」沈慧林說。不過,他也希望,該公司將來可以做到,每個新型號都找上述的日本鐘表匠進行「天文台表」的測試,以提高其認受性。


其實,為了減低消費者對「萬希泉」手表的國產形象的疑慮,沈慧林早在3年多前,已籌備在香港設廠,以裝嵌部分產品,並得到他父親沈墨寧的支持。沈慧林表示,香港鐘表業早已北移,要在香港設廠裝嵌手表,最大的困難就是請人。尤其是,裝嵌陀飛輪手表的難度,要高於裝嵌一般的機械表和石英表,需要找到一些心定、有耐性和有天份的人。


在港組裝 減國貨味道

幸好,沈墨寧以往聘請的一名司機,間中也有幫他清理及修補一些中國木刻。沈墨寧發覺,這個40多歲的中年人手工相當幼細,有當鐘表匠的潛質。於是,將他送到杭州手表有限公司的廠房受訓,大半年後,其水平居然已達到了師傅級!


由這名師傅帶着大約4名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的鐘表科技課程畢業生,就組成了「萬希泉」在香港的裝嵌團隊。今年7月底,「萬希泉」的香港廠房終於開始投產。


沈墨寧和沈慧林表示,由於機芯仍是來自杭州的廠房,香港廠房只是組裝全隻手表,估計5個人每月已可以組裝數百隻陀飛輪手表,達到該公司產量的3成,主要供出口外國和本地銷售之用。該公司正準備,稍後向工貿署申請,令這些在香港裝嵌的陀飛輪手表,可以正式加上Made in HK的字眼。


沈慧林強調,以往只有個別機械表發燒友曾經在香港裝嵌小量的陀飛輪手表,但只屬玩票性質;從來沒有品牌在香港量產陀飛輪手表,即使在1970和1980年代也沒有,這次「萬希泉」絕對是首創。若市場反應理想,就會將香港的裝嵌團隊擴充至大約10人,負責組裝該公司一半的產品!


銷量增長跑贏同行

沈慧林不願透露「萬希泉」每年的銷量,但就透露,由2011年1月推出市場至今,累積銷量已達到幾萬隻。而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銷量,分別有50%、30%和20%的按年增長,絕對是跑贏同行和大市。


至於今年的銷量,沈慧林較為保守一點,未有定下大幅增長的目標。但他就希望,其產品的平均單價今後仍然能夠維持每年上升5%至10%,就像過去幾年般。事實上,幾年前初推出時,「萬希泉」的某些入門級型號只賣約1.75萬元,現在已經要大約2.43萬元。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林俊源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