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聘請副校的人事問題,當中涉及大學政治權鬥,學術自由已岌岌可危。有校委認為學生衝入委員會會議室、圍堵校委一事,猶如文革。以文革指斥學生這種不當類比,甚為可笑。以紅衛兵行動、批鬥老師手法,以至意識形態,與今日港大學生衝入校委會會議室一事比較,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大概只有對中國歷史一知半解的人,才會動不動用文革來比喻學生抗爭行動。
學者應有之學格
有校委受不了政治壓力,因而退出委員會以明志。此事倒令人想起文革時期知識分子的風骨。史家陳寅恪是其中一個。他最為人所知的,乃是1929年為王國維逝世所作的紀念碑文:「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陳寅恪也有一首詩,其中幾句述說這種學者治學應有之義:「天賦迂儒『自聖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區是秘方。」
撇除當中用語註解,陳寅恪的意思甚為明顯。學者之研究唯一責任就是學說內容、成立基礎是否合理,而不是考慮其他「俗諦之桎梏」等不相干因素。也只有堅持這種獨立於任何勢力干擾的學術研究,由學者憑理據自己決定接受、反對什麼,才稱得上是學術自由。1953年,當時政府擬聘請陳寅恪出任中科院中古研究所所長。陳寅恪回覆,除了強調以上的主張外,更表明做研究所所長的條件,就是不准研究所學習馬列等政治主張。當然,陳寅恪最後做不到所長,只於廣州中山大學教授歷史。雖然他在文革期間受盡折磨,但絕不屈服於政治壓力。
或許讀者會質疑,陳寅恪主張的自由思想,不就是與現代的自由主義吻合嗎?難道自由主義不是政治主張的其中一種嗎?陳寅恪豈不是自相矛盾?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主張,只是強調學術不為政權服務,不是表示學術發展可以無原則。不錯,就算陳寅恪主張的自由思想也是政治主張,但這種政治主張卻有特殊地位。學術以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自由才有可能。發展當然可能有錯,但錯誤要修正,都需要有自由,從一個方向轉向另一個方向;否則就只有往錯誤方向不停走下去。所以自由概念可以說是學術發展的基礎,最能容納學術多元。所以陳氏的主張,不是自相矛盾,而是道出學者應有之學格,不應為某種政治目的服務。
學生力量有限 關鍵在學者取態
學院管理層也屬學術發展的一部分,當然必須恪守這種學格,自應遵守一套嚴格的學院處理人事升遷問題。所以凡是擁護學術自由的學者,遇到政治壓力意圖干預,都有義務捍衛學術自由。但綜觀是次港大副校事件,有幾多學者真正明白「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重要意義?有幾多學者會為此力抗強權?有幾多學者會有這種學格、風骨?大家自有判斷。
但目前大學聘用副校的真問題,除了校監制度外,還是其他學者會否發揮「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格。雖然大學生在保護學術自由自有一定角色,但畢竟是體制以外,發揮的力量始終有限。所以關鍵仍是學者取態如何,他們會否努力去糾正、解決問題。如果其他學者都不願捍衛「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朝政治打壓壓到自己頭上,到時一切已太遲了。
作者是旅德學者
學者應有之學格
有校委受不了政治壓力,因而退出委員會以明志。此事倒令人想起文革時期知識分子的風骨。史家陳寅恪是其中一個。他最為人所知的,乃是1929年為王國維逝世所作的紀念碑文:「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陳寅恪也有一首詩,其中幾句述說這種學者治學應有之義:「天賦迂儒『自聖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區是秘方。」
撇除當中用語註解,陳寅恪的意思甚為明顯。學者之研究唯一責任就是學說內容、成立基礎是否合理,而不是考慮其他「俗諦之桎梏」等不相干因素。也只有堅持這種獨立於任何勢力干擾的學術研究,由學者憑理據自己決定接受、反對什麼,才稱得上是學術自由。1953年,當時政府擬聘請陳寅恪出任中科院中古研究所所長。陳寅恪回覆,除了強調以上的主張外,更表明做研究所所長的條件,就是不准研究所學習馬列等政治主張。當然,陳寅恪最後做不到所長,只於廣州中山大學教授歷史。雖然他在文革期間受盡折磨,但絕不屈服於政治壓力。
或許讀者會質疑,陳寅恪主張的自由思想,不就是與現代的自由主義吻合嗎?難道自由主義不是政治主張的其中一種嗎?陳寅恪豈不是自相矛盾?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主張,只是強調學術不為政權服務,不是表示學術發展可以無原則。不錯,就算陳寅恪主張的自由思想也是政治主張,但這種政治主張卻有特殊地位。學術以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自由才有可能。發展當然可能有錯,但錯誤要修正,都需要有自由,從一個方向轉向另一個方向;否則就只有往錯誤方向不停走下去。所以自由概念可以說是學術發展的基礎,最能容納學術多元。所以陳氏的主張,不是自相矛盾,而是道出學者應有之學格,不應為某種政治目的服務。
學生力量有限 關鍵在學者取態
學院管理層也屬學術發展的一部分,當然必須恪守這種學格,自應遵守一套嚴格的學院處理人事升遷問題。所以凡是擁護學術自由的學者,遇到政治壓力意圖干預,都有義務捍衛學術自由。但綜觀是次港大副校事件,有幾多學者真正明白「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重要意義?有幾多學者會為此力抗強權?有幾多學者會有這種學格、風骨?大家自有判斷。
但目前大學聘用副校的真問題,除了校監制度外,還是其他學者會否發揮「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格。雖然大學生在保護學術自由自有一定角色,但畢竟是體制以外,發揮的力量始終有限。所以關鍵仍是學者取態如何,他們會否努力去糾正、解決問題。如果其他學者都不願捍衛「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朝政治打壓壓到自己頭上,到時一切已太遲了。
作者是旅德學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