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啟明﹕內地客下跌要放眼世界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08日 06:35
2015年08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港問題亦非第一日如此瘋狂。訪港內地旅客更是深化中港矛盾的其中一個關節,無論是內地旅客或是整體旅客本身已是打得火熱的話題,火熱程度連梁振英特首也在7月9日的立法會特首答問會上表明「旅遊業響起警號,我們更要反思,並且必須防止香港作為旅遊城市的聲譽進一步受損」。要了解內地旅客與本港的問題,首先要知道這並非是單一性旅遊業的問題,而是牽涉零售、經濟、民生、政治等層面。對的,我們要反思,除了反思他這句說話的含意外,我們亦要反思現在旅客的情况,以及所引起連鎖性的影響。


首先從訪港旅客數據了解當前的旅客情况,從附圖可見,內地旅客佔整體旅客的比例由2008年約60%增至2012年約70%,到2015年初更一直上升至80%以上,可見內地旅客的比例在過去7年間上升了約20個百分點。這亦解釋了為什麼在2012下半年開始,圖中的總旅客及內地旅客人數的增長走勢愈來愈接近。其實自2003年開放自由行開始,內地旅客的比例已超過一半,即過去十數年間已一直主導着訪港旅客的市場。


我們亦見到自2010年經濟復蘇起,非內地旅客的增幅一直小於內地客的增幅,甚至頻見負增長,反之個人遊內地客的增幅則一直大於整體。而且過去4年個人遊都佔整體旅客約40至60%,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到只要這類型的旅客結構性地減少訪港,訪港旅客人數便會隨之下降。事實上,今年3至6月個人遊旅客同比負增長,整體及內地旅客的增幅亦隨之放緩並最新再見負增長,這是「一周一行」的效果嗎?


增長放緩 不應只降罪反內地客情緒

看看另一個事實,就是「一周一行」在4月13日才實施,因此3月旅客人數大跌不應歸咎於此新政策。而且非內地旅客自去年已開始負增長,可見內地旅客增長放緩不應只降罪於反水貨客活動及反內地客情緒,其他因素包括美元走強及他國貨幣走弱等,例如從內地旅客外遊數據顯示,往日本的內地客有明顯上升。分析旅客數字,只着重本土政治,而不放眼世界,非為上策。我們確實要反思,要反思那些在反水貨客或反內地客活動上不停落藥的人,究竟意屬何指。


再者,若真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日前透露的7月首26日旅客數字,內地旅客續跌14.3%,整體續跌8.4%,非內地旅客由跌轉升13.5%,我們更要反思,要反思究竟非內地客上升是如蘇局長所說的「開心.著數大行動」的成效,還是非內地旅客見內地客減少從而有更大誘因踏足本港。經濟學及統計學的基本理論,事情在同一段時間發生並不代表事情之間存着因果關係,要證明「旅遊推廣活動」比「內地客減少」對非內地客更有吸引力,請提供更多數據支持,例如非內地客參與推廣活動的情况。


雖然旅客下跌是大環境影響下所致,但不得不承認旅客人數下跌是會給零售業帶來影響。內地客增長自去年11月開始放緩(除了1至2月,因農曆新年於兩年月份不同,綜觀首兩個月內地客增長有16%),而本港零售總銷貨價值亦自去年12月開始同比負增長,下跌零售類別涉及廣泛,在此不多舉例,不過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的銷貨價值於期內維持着雙位數的跌幅,可見內地客下跌對此類零售銷售尤其影響大。但要留意,此類零售銷貨價值未來跌幅收窄並不代表情况有改善,只是因為此類零售於去年初已開始下跌,所以未來跌幅的窄是因為基數而已。


旅客數下降 響重新定位信號?

早前有數間受惠內地客的零售公司公布業績,有化妝品及珠寶零售公司的年度盈利下跌超過一成,究竟在零售銷售量升價跌的冬天裏,寒氣蔓延至零售業哪處?旅客人數下降帶來的連鎖性影響不止於零售銷貨價值,要了解零售業的情(苦)况,需要從員工層面找答案。繼而在此等答案中,再反思是次旅客下降是響起警號,還是響起重新定位的信號。


作者是中文大學數據科學及商業統計碩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