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欄有幸轉到周一的加強版《Money Monday》中連載,確實叫筆者心情興奮,希望讀者能在周一《Money Monday》找到所需的投資資料。
在過去的一周,自己因公務要跑到北京出差。有着好運氣,到達時當地天氣遠比之前到過北京的朋友那時候好得多,在航班未有嚴重延誤的情况下,幾天緊密的行程亦可以順利完成。今次是市場出現了大波動後首次出差,當然要好好把握機會去跟同業交流,討論一下「災後重建」的未來格局。要預視未來,先來望清過去。
首先,我想有不少的媒體對所謂「國家隊」進場的說法有所誤解,大家都相信這樣資金的進場就是單純的托市基金,因此,網絡世界就會流傳某些指數範圍,作為他們認為這些資金進出市場的根據,但自己相信這樣的想法可能存在誤讀。
去槓桿人人自危 須恢復市場運作
在之前的文章亦有提及,是次整頓針對的是那些通過槓桿而來的資金。當中,受到最高度重視的是那些以信託形式槓桿提供進場的資金,這類資金的特色是由於它是利用槓桿獲得的,在這些資金進場後就需要設定止蝕位,這止蝕位是根據它的進場成本而計算出來的。因此,當整頓行動啟動後,這些資金的平倉活動陸續在市場上出現,市場難免因此亦要受到一定的沽售壓力。
如果以上行動是有序和持久的話,大家才可以安然把這巨大的市場風險順利拆解。但正如「電影院失火」的情况一樣,在沒有一個人想當最後一個離開的心理影響下,套現的衝動在市場堆積起來。在起初,首先被套現的都是那些被槓桿資金推高的股票,但在停板的機制下,當這類型的股票已經不能再提供流動性時,其他相信相對穩定的股票亦成為其他資金套現的對象,情况有如所有存戶都堆在銀行門口等著提款一樣。這情况沒可避免要動用非常的方法去處理掉。
因此,整個「國家隊」資金進場的動機在於恢復市場有效的運作,提供市場所需的短期流動性以至重振「存戶」對系統的信心,而不是什麼指數目標。
高位反增槓桿 加劇風險
在回顧整件事,筆者都會常問,為什麼這類的市場風險會常現呢?舉個例子,在香港房地產市場平穩時,銀行和金融從業會為購房的人提供按揭,首期的要求可能是30%,但在市場高位時,為防範風險,銀行會要求首期的比例提升至50%甚至70%,這樣才可以把市場風險有效以防火牆跟金融系統隔開。可是,在A股市場一路走上坡時,金融服務機構以至網上金融反而是在增槓桿,這種風險防範意識的不足,令市場風險在不少游走的資金驅動下逐步形成,縱然今次在非常時期用了非常方法去處理了,但這方法可不是沒有代價的,所以要資本市場真正健康發展起來,除了政府政策以外,優秀從業的專業是很需要的。
安保投資亞洲區股票投資主管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