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期,少林寺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永信陷入爭議風波:一則〈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這隻大老虎,誰來監督〉的帖子在網上熱傳,內稱釋永信有兩個戶籍和兩個身分證,還稱釋永信有情婦,並與女子通姦,指他「不僅將少林寺相關公司產業股份逐步轉給情婦,還購買多輛百萬級豪車、車牌靚號」,並喊話釋永信「敢不敢出來曬下帳本?」、「敢做親子鑑定嗎?」
對此,中國佛教協會和國家宗教事務局先後作出回應,要求河南省宗教事務部門協調有關部門和地方了解核實情况。目前,當地警方已介入調查。
昔日莊嚴肅穆 今變熱鬧買賣
8日,內地媒體再爆出原少林寺四大金剛之一的武僧總教頭釋延魯與少林寺原僧人、員工共6人進京,擬向有關部門實名舉報釋永信「十宗罪」(包括敲詐財物、挪用善款、侵佔資產、生活腐敗、通姦女性、行賄官員、窩藏罪犯等)。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當年一部電影《少林寺》,讓少林馳名中外,少林寺從此也步入了滾滾紅塵,加入致富的浪潮。寺內的佛經、武術、僧侶、修行變成實現商業利益最大化的工具,昔日的莊嚴肅穆被熱鬧買賣取代,釋永信將寺院按照現代商業思維經營得香火鼎盛,媒體甚至一度曝出少林寺要上市的消息。方丈直接蛻變為CEO,可謂前無古人。何况釋永信還有着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頭銜。
內地現有經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近14萬處。近年經濟大潮之下,宗教場所亦難獨善其身,成為「染塵埃」和「是非多」之所。寺廟從接受貪官污吏的贊助,到天價香火費宰客都為外界所詬病,不少寺廟和僧人以宗教為招牌攫取商業利潤和政治資源。內地一位現已還俗的法師曾爆料說,「現在方丈當政協委員最少要花10至30萬」 ,「市、省佛協會長、副會長大多需要花錢」。
佛門本是教化眾人、導人向善的清淨之地,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生前曾說:「僧要像僧,寺要像寺。」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杭州靈隱寺方丈光泉也指出,僧裝、素食、獨身,這是佛教界最底線的六字方針。而現在內地一些寺廟僧人則是「白天僧裝,晚上西裝」,商品化、世俗化嚴重。
不過佛教在線總幹事安虎生則認為,寺廟本身一些商業化的行為很正常。「做什麼不要緊,關鍵是做完了之後利益歸誰,只要利於大眾就都沒有問題。」
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認為,中國已非山林佛教時代,且寺院土地房產均非宗教社團所有,譬如少林寺,作為文物,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少林寺僅有經營權和使用權。僧人無法靠田產、地租和香火維持生計,需尋找新的生存模式和生活方式。「只要佛教的信仰及其弘法利生的原則不變,『農禪並重』可以演變為『工禪並重』,或演變為『商禪並重』。」
然而即使可以「商禪並重」,如何不因商害禪,甚至因商棄禪,卻是現實中不易解決好的問題。
釋永信的「十宗罪」是否確有其事尚待有關方面徹查,但今日內地之佛門淨土已不清淨,已是不爭的事實,一如教育與醫療之神聖殿堂被商品大潮冲得支離破碎。因此,無論釋永信的罪名最終是否成立,它都是對內地佛教界敲響的警鐘。
對此,中國佛教協會和國家宗教事務局先後作出回應,要求河南省宗教事務部門協調有關部門和地方了解核實情况。目前,當地警方已介入調查。
昔日莊嚴肅穆 今變熱鬧買賣
8日,內地媒體再爆出原少林寺四大金剛之一的武僧總教頭釋延魯與少林寺原僧人、員工共6人進京,擬向有關部門實名舉報釋永信「十宗罪」(包括敲詐財物、挪用善款、侵佔資產、生活腐敗、通姦女性、行賄官員、窩藏罪犯等)。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當年一部電影《少林寺》,讓少林馳名中外,少林寺從此也步入了滾滾紅塵,加入致富的浪潮。寺內的佛經、武術、僧侶、修行變成實現商業利益最大化的工具,昔日的莊嚴肅穆被熱鬧買賣取代,釋永信將寺院按照現代商業思維經營得香火鼎盛,媒體甚至一度曝出少林寺要上市的消息。方丈直接蛻變為CEO,可謂前無古人。何况釋永信還有着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頭銜。
內地現有經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近14萬處。近年經濟大潮之下,宗教場所亦難獨善其身,成為「染塵埃」和「是非多」之所。寺廟從接受貪官污吏的贊助,到天價香火費宰客都為外界所詬病,不少寺廟和僧人以宗教為招牌攫取商業利潤和政治資源。內地一位現已還俗的法師曾爆料說,「現在方丈當政協委員最少要花10至30萬」 ,「市、省佛協會長、副會長大多需要花錢」。
佛門本是教化眾人、導人向善的清淨之地,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生前曾說:「僧要像僧,寺要像寺。」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杭州靈隱寺方丈光泉也指出,僧裝、素食、獨身,這是佛教界最底線的六字方針。而現在內地一些寺廟僧人則是「白天僧裝,晚上西裝」,商品化、世俗化嚴重。
不過佛教在線總幹事安虎生則認為,寺廟本身一些商業化的行為很正常。「做什麼不要緊,關鍵是做完了之後利益歸誰,只要利於大眾就都沒有問題。」
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認為,中國已非山林佛教時代,且寺院土地房產均非宗教社團所有,譬如少林寺,作為文物,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少林寺僅有經營權和使用權。僧人無法靠田產、地租和香火維持生計,需尋找新的生存模式和生活方式。「只要佛教的信仰及其弘法利生的原則不變,『農禪並重』可以演變為『工禪並重』,或演變為『商禪並重』。」
然而即使可以「商禪並重」,如何不因商害禪,甚至因商棄禪,卻是現實中不易解決好的問題。
釋永信的「十宗罪」是否確有其事尚待有關方面徹查,但今日內地之佛門淨土已不清淨,已是不爭的事實,一如教育與醫療之神聖殿堂被商品大潮冲得支離破碎。因此,無論釋永信的罪名最終是否成立,它都是對內地佛教界敲響的警鐘。
回應 (0)